2022年山东社区工作者备考手册「写作」
第一节 考情分析
社区工作就是面对大众百姓,倾听基层声音,协调社会问题,维护居民利益。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社区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转移分化出来的职能和任务,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请你结合所报考的岗位,联系生活和工作实际,谈谈新时期应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字数不少于700字。
(1)题型特点
①写作题型多样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写作题目,主要是以议论文写作为主,个别地区考查记叙文写作。
②身份限定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中,考官往往要求考生从社区工作者角度出发、从社区工作角度出发、结合报考岗位实际情况进行写作,身份限定明确。
③社区工作倾向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的文章写作,从话题到内容,均与社区工作息息相关,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议论文写作,测查考生未来是否具备基本的社区工作能力,对社区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判断考生能力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④写作角度限定
部分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的写作题目,对写作角度有明确的限定。如: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如何进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实际上都是要求考生的文章主体内容以谈对策为主,对文章写作角度限制严格。
⑤命题方式多样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中,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均考查过,其中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类型。
(2)材料特点
①材料类型多样
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写作材料,类型多样,从目前已知的材料类型来看,漫画型材料、寓言故事类材料、时政热点类材料都是考查的重点。时政热点类材料考查较多,漫画和寓言故事为主的材料相对占比较少。
②篇幅长短不一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的写作材料篇幅,出现过以下三种情况:一、无背景材料。即只事业单位写作30分考什么给定题干部分,给出写作话题和写作要求,不设置任何背景材料。二、给定短材料。即给定200-500字左右的背景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背景材料和话题进行写作。三、给定长材料。材料篇幅2000字以上,最长达到7000字左右,要求考生根据背景材料和话题进行写作。
第二节 明确评分标准
社区工作者考试议论文评分与材料分析、应用文写作题目的评分大有不同。总体而言,文章写作评分可以分为四类,八等。以30分文章写作为例,具体标准如下:
一、一类文
一类文(25分-30分):立意准确、明确、深刻,符合题目要求,坚持材料中心思想;联系实际,观点鲜明、准确,见解独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误,不少于要求字数。
二、二类文
二类文(20分-24分):立意准确、明确,能从题目要求出发,并结合材料的中心思想,但思想不够深刻,视野不够开阔;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合理,符合内在逻辑,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无误,不少于要求字数。
三、三类文
三类文(15分-19分):文章偏题,没有紧扣题目要求,主题偏离考官要求谈的主题;联系实际,有观点,有思路,结构相对完整,语言流畅,书写可以辨认,文面错误较少,不少于600字。
四、四类文
四类文(0分-14分):
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
2、背诵事先准备的范文的。
3、另起炉灶作文的。
4、不知所云的。
5、篇幅不足最低字数要求的。
6、不分段落、标点的。
7、摘抄原文为主的。
8、观点游离的。
9、结构混乱的。
10、文面错误较多的。
第三节 高分技巧点拨
一、立意
确立文章中心论点时,自选角度、立意明确。一般要求考生能够做到紧扣材料以及题干话题、角度要求,拟定总分论点。
二、思路
一般要求考生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议论文写作结构多样,考生可以根据篇幅要求以及自身写作能力,选择适合的、完整的文章结构。
三、内容
议论文写作要求文章内容能够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考生可以从更多个角度、借助多种论证方法和论证素材,对观点进行详细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和生动性。
四、字数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的议论文写作,往往习惯以“不少于XX字”“XX字左右”为字数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少于XX字为文章最低字数限制,要求文章字数最低满足这一标准,不做上限要求。
五、语言
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依然要求考生文章语言表达规范、简明流畅,具备可读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 事业单位写作30分考什么高分复习笔记
根据材料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谈“如何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和谐社区建设”。
材料一: 1.62岁陈伯是社区专业协调员,社区里只要有纠纷就出面协调,一些纠纷要闹上法庭,被他成功“拦截”。初见,陈伯比预约时间晚2小时出现,临时去了趟法院,想在开庭前尝试协调一个纠纷,一名业主拒交物业费,时间拖太长,可能被告。陈伯说,这是他今年接的第8起类似纠纷,之前7起已庭下和解,翻一翻法院领回来的所给材料,陈伯一眼看出症结,业主不满停车位分配。 2.陈伯解决方法:安定业主倾向,去物业解决停车问题,劝其交物业费。之前几起纠纷,陈伯亦如此,两边做工作,一周就搞定了,陈伯碰到的最多是居民间的琐事。 3.小伙子要和媳妇离婚,说“婆婆买来早点,媳妇不喜欢,说了两句,气得婆婆心脏病发作”。陈伯知道,买早点是导火线,事发后小伙子骂妻子,被父母听到,矛盾越闹越大。 4.陈伯花3个月,两家来回跑,先劝女方父母,女方年龄大了还有孩子,离婚会有社会压力。再到男方家中,用小孙子打动婆婆。最后丈夫亲自接媳妇回家,媳妇主动给婆婆道歉化解。 5.《今日说法》是陈伯每天必看电视节目之一,有时遇上邻里纠纷,就得用法律说话。前2年,一位婆婆和邻居闹得不可开交,因为楼上邻居在花园中种了一棵桑树,正对其家门,婆婆觉得不吉利。陈伯从物权法入手,用法律知识讲道理,双方一致同意将桑树移栽,“不能强迫改变婆婆观念,也不能砍掉桑树苗”。陈伯说,邻里纠纷要讲究平衡,不能破坏任何人的利益。 6.办公室张主任说:“陈伯处理纠纷很公正,现在,居民有事都找他,他人人不推辞”。搞社区协调没有任何报酬,他却一连干了10年,化解各纠纷500起。 材料二: 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扶持,则百姓亲睦。”一语深刻表达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这一令人神往的意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都市人身上难觅踪影。高楼大厦这一有形的物体不但阻挡了邻里亲密交往,更成为阻隔人民心灵沟通的无形屏障,一个个家庭成了楼海的孤岛,同处一隅的邻里却互不相识。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不和陌生人说话”。老子《道德经》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是当时小国寡民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我们现代都市生活状态的谴责。 |
1.要专业,工作能力强; 2.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民生无小事,重视民生,树立为民服务意识; 4.考虑问题全面,把调解工作前置,把矛盾消除与萌芽之中,坚持两头着手,工作高效; 5.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群众事情四处奔走,不辞辛劳; 6.以情动人 7.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必须要遵守国家法律,以理服人;=》要强化法治意识 8.处理纠纷事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讲究平衡,努力做到不破坏任何一方的利益。 9.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为民服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认真踏实。 10.问题:传统美德=》对策:加强道德教育 |
【参考例文】
加强邻里和睦 助力社区和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和谐是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都市人身上难觅踪影。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冰凉的瓦墙阻碍了人们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感情淡化,道德的缺失使得矛盾如火药桶一点就着;另一方面,人们的法治意识不高,不懂法,更不会用法。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会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促进社区和谐,应发挥好道德教化和法律约束的作用,双管齐下,促进邻里和睦。
重视德育教化,固邻里和谐之魂。“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张英在京为官时,老家盖房子时与邻居叶秀才发生纠纷,管家写来信请示张英,于是张英便回了这首《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这也就有了“六尺巷”的佳话。在张英的感化下,叶秀才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因此促进邻里和谐,要加强德育。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例如:文化演出、诗歌朗诵比赛等,增进居民交流,拉进社区居民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孝德评比活动”、设立专题红色展馆等,以道德、红色教育增强责任感。
加强法制约束,筑邻里和谐之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邻里和睦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常回家看看”入法后,每个子女都依法做到尽孝的义务,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就得到了满足。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更具有协调和处理问题的效力。纵观一些列矛盾产生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法治意识不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消除社区纠纷,促进社区和谐也是如此。因此,建设和谐社区应加大法律知识宣传,涵养居民的法治意识,加强法治约束,人们只有内心将“讲信修睦”作为人生标准,才能真正做到与人为善。
“远亲诚可贵,近邻情更浓”。和睦和谐的蓝图已经绘就,而要成功筑梦,就要有“脚踏实地”、“甩 开膀子”的姿态,切切实实将“讲信修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们定能驱散“隔重门户隔重天,隔层楼板隔层天”的阴霾,构建和谐社区,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