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在事业单位做编外的,有没有前途?
连编制都木有,有啥前途可言?
没编制,意味着没法享受编制内的诸多待遇(比如工资、福利补贴等方面),顶多就是一份相对稳定和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而已,想有前途,得先有编制才行呀。毕竟,在事业单位工作,编制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将来职业发展的保障。虽然说编制内也有职业天花板,但是没有编制连天花板都触及不到,何谈发展?如果你能从临时工考上单位的编制,那么你或许还真的会有所发展。
在事业单位工作有无编制实在是差别很大,表现在:
- 一是工资收入上的差别对待。大多数单位的编外人员收入都比较一般,不仅表现在收入上,更表现在五险一金上。比如在我们镇政府,编外人员平均工资3000+左右,而编内人员平均工资7000+,关键是大家干的工作一样啊;就五险一金上,编内人员缴纳的比例和系数远比编外人员高。
- 二是福利待遇上的差别对待。福利也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制外人员因为没有入编,在某些方面没法享受同等福利待遇。比如编制内的人员在医疗待遇上医保的起赴线是1300元,而比编外人员就是180编外事业单位一般考什么0元;在住房补贴上,编制内人员有住房补贴,编外人员就别想了。
- 三是职业发展上的差别对待。就事业单位而言,管理岗最低级是十级,然后往上依次是是九级、八级、七级等序列;专技岗最低是十三级、十二级、十一级等序列,每一级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都不一样。而编制外人员是没有级别的,因为合同工,也就是单位自己招聘的人员来解决单位人手不足的问题,与单位、甚至于第三方机构签订劳动合同,说白了,就是干活的。
- 四是工作稳定性上的差别对待。编制内,说白了“铁饭碗”,工作期间不出大问题,安安稳稳干到退休呀。编编外事业单位一般考什么制外就不一定了,虽然签劳动合同,但是赶上点什么变故,说被辞退就辞退了,顶多给点补偿。像我们单位食堂的大师傅,一直给单位做饭了很多年,后来机关食堂市场化之后,外聘了餐饮公司,大师傅因为是单位的合同工,也没有编制,说辞就辞了。像以前的时候,食堂的大师傅还是工勤岗,也有编制内。只不过近些年工勤编越来越少了,早些年的都还是安稳干到的退休的。
所以说,编制的重要性,在事业单位,真的是不言而喻。想有发展,最起码得先有编制。想要被公平对待,就编外事业单位一般考什么得有编。
就比如我们单位领导的司机,最开始就是单位的临时工,干了若干年。期间一直考编制,最后终于考上了,而且还是规范事业编,参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发放,工资从3000涨到了6000。瞧,从没编制到有编制,这就是“前途”,至少从身份上、编制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但是不否认,临时当一段时间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倒不失为一个考入编制内曲线救国的好办法。因为可以攒一些机关单位工作的经验,那样在面试的时候其实还是蛮有优势的。曾经在一起公考备考面试的时候认识一个伙伴,她毕业后在某事业单位当了2年的合同工,那个单位其实还不错,同工同酬,只是没法享受编制内的其他福利,比如配租公租房、单位宿舍啥的,后来她也是边工作、边考编,毕竟人总是经历过,才能发现编制的重要性。
当然了,不同的人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都不一样。如果只是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自身能力一般,没啥学历和能力,那么在事业单位当个编外人员,还算不错了;如果想要有所发展,自己的学历、能力都还可以往上冲一冲,那考个编制,岂不是更香嘛~~~毕竟谁也不想被差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