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第一科考什么]把中国科考的旗帜插在冰雪南极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事业单位第一科考什么]把中国科考的旗帜插在冰雪南极,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事业单位考试内容请查看:事业单位考试内容

  

把中国科考的旗帜插在冰雪南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南极的了解微乎其微。上世纪70年代末,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1980年初,我国派遣两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考察,这是中国的科学家首次登陆南极这块神秘的大陆。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青松。

今年83岁的张青松头发花白、精神矍铄,逻辑清晰,对39年前发生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数字、日期,甚至一些拗口的南极地名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没有丝毫卡顿,就像是刻在了他的脑子里一样。

我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

对于张青松,首次赴南极考察是个意外之喜。“既高兴,又害怕。凯西站在哪里,根本不知道,没有多少资料可以查。到不是怕死,怕完不成任务。”张青松说。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张青松还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79年11月28日,一架从新西兰飞往南极的DC-10客机在南极罗斯岛坠毁,机上21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南极气候恶劣,张青松心里有了准备。

出发前,张青松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并没有把赴南极考察的危险性说得太多,只是在写给党支部的信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此次南极之行,我一定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顺利归来。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事业单位第一科考什么”字里行间,透露着探索南极科学奥秘的无畏与勇气。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张青松和董兆乾细致考察了南极洲的地质地貌、冰川水文和动植物等,收集到南极大量参考材料。回国后,他们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5万多字的综合考察报告,为我国组织南极考察、派出首支南极考察队和制订建立南极考察站计划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攀南极科学高峰

1980年12月15日,张青松再赴南极戴维斯站,开始了在长达11个半月的南极越冬生活。这次南极越冬考察,他带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任务:独立研究戴维斯站地区的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变事业单位第一科考什么化;学习建站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做好准备。

1981年初,张青松带着采集的8大箱标本和样品回到国内,与本单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协同合作,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论文集。这些学术论文和论文集是我国最早的南极考察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虽然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只有在南极建立中国考察站才有国际话语权。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征,首要目标就是在南极洲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张青松被任命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奔赴南极协助建站。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起航。首次队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南极洲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而张青松则被任命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再次同赴南极,协助建设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

无法割舍的“南极情”

记者在采访时,张青松从衣柜里拿出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对着镜子扶正,笑着说。“这是‘雪龙2’号的年轻船员送给我的,上面还绣着‘雪龙’两个字,非常有意义,我很喜欢。”

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休,但张青松始终心系那片冰雪世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入列、“雪龙2”号试航、新建南极考察站……张青松一直关注着我国南极事业取得的新进展。

追忆往昔,距离张青松最后一次赴南极考察已有30年了。在他看来,“南极考察兴盛与否,进步大还是小,看国家的强盛与否。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开展越来越多的南极考察,1980年也不可能派我和董兆乾第一步到南极考察。所以,南极考察也是我们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标志。”

“近年来,我们极地考察事业人才辈出,科考设备更新换代,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极地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张青松说,“发展南极科考事业需要一代代极地人接力前行,希望年轻的极地人珍惜和发扬南极精神这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为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光明网、中国海洋报联合出品

出品人:高赛、赵晓涛

策划:杨帆

编导:赵宁

摄影/制作:董腾飞

字幕:刘希尧

特别鸣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标签:南极   考察   青松   中国   我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sydwksm/5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