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工作到底有大的吸引力,硕士博士挤破头也要进去
体制内随着时间推移优势越来越明显,中秋回家,我高中同来我家喝茶聊天,已经是三四年没见面了,他们夫妻俩都是县城的事业单位,他们考进的时候,待遇真的是不如我,但是时间过去6年了,他们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我的劣势是到了中年危机了,所以能理解为啥高学历,硕士博士都想进编制内,我所在单位是厦门一家国企,6年了,年薪不到12w,没有其他补贴,我同学夫妻俩,都是漳州这种二线城市的县城上班,他们俩的公积金一共就4000多了,在县城按揭,就已经足够了,他说事业单位目前按照2021年算,综合有14w,而且几乎不加班,双休,我呢在国企,经常加班,一个月加班平均40个小时,年薪还不到12w,所以能进编制,还是要努力去争取吧
我一个大学校友,离异了,孩子在她前夫那,自己在泉州买了套但是公寓,在平安上班,最近大环境经济不大好,她也有很强的危机感,33岁了,正在准备考事业单位。但是我觉得吧,很多私企的中年危机确实是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坎,国家也在强调不要有年轻歧视,但是为啥考编却有35岁的年龄限制呢,对于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经历,但是很有活力,不应该到社会中,和私企去奋斗吗,去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知识吗?
我觉得可以把考编的岗位要有年龄范围限制在30-40周岁,30岁前可以好好的为社会为理想努力一下,真到了35岁了,再考虑去考编,我觉得这样年龄进了编制内,也是有好处的,首先是35岁的年龄避免被裁员,而且又有企业上班工作经历,相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沟通和解决问题方面更有优势,能够更好的服务这个社会,大学生一毕业就考编,我觉得一辈子就出不来了,太安逸了,如果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往编内跑,那么高学历的人才也就被束缚在体制内,这个社会的创新和活力,就慢慢消失了。
前不久,浙江省台州市的事业单位招聘,最热门的岗位是殡仪馆
海南一家卷烟厂的生产操作类岗位,更是吸引了清华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前来应聘
另有, 北大清华毕业生扎堆报名街道办城管,毕竟是体制安排
一名湖南大学的金融专业博士,也去应聘这个需要两班倒甚至三班倒的工作。
如此种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有希望吗?还能在出现像华为这样的巨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吗?为啥世界500强的企业,美国是科技企业,我们是银行,难道我们的金融业比美国发达?难道我们的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只为体制内的工作?这个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