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会议讲话)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会议讲话),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事业单位考试内容请查看:事业单位考试内容

  

本文导读目录:

1、人事考试安全工作

2、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会议讲话

人事考试安全工作

人事考试安全工作

近日,浙江省人事考试院就有关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发布了人事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报考浙江地区经济师考试的考生需提前关注,正式开考前必须配合当地完成疫情防控要求,更多详情如下。近日,浙江人事考试网发布了参加浙江地区考试的有关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报考浙江地区的考生需提前注意,详情如下。浙江省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事考试工作方案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广大考生、考务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平稳做好人事考试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省防控办、省卫健委和省人力社保厅有关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制定我省人事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一、考生及考务人员防疫1.考前一周内,省市人事考试机构将根据考生规模、对象等情况,协调省大数据管理部门,筛查考生“健康码”状况,对有异常情况考生,按考试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考区人事考试机构逐一核查,并提前有针对性落实防控措施。2.按实际参加首科考试日计算,考前28天内入境人员和考前21天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不得参加考试。3.所有考生及考务人员进入考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浙江“健康码”绿码、“行程卡”绿码且到访地右上角无*号标记以及现场测温℃以下(允许间隔2-3分钟再测一次)。4.考生必须全程佩戴口罩,保持间隔1米以上,有序入场和离场,有违反者,责令离开考点。二、考点防疫1.知识点设定考试管控区域。2.知识点应设置1个考务办、1间临时隔离室,笔试考点设置1-2个备用隔离考场。3.考点入口视考生人数设置若干条测温通道和1条应急通道(或1台专用应急车辆),并配有红外测温仪、测温枪、遮阳篷、指示牌、小喇叭等设备。4.笔试普通考场,考场标准为30人或25人,考生间隔距离为一个座位以上,为扩大座位间距,可采取“Z”字形或“品”字形安排。笔试备用隔离考场,座位四周间距2米以上,每个考场一般不超过5人。5.电子化考试(机考),应优先选用机位之间有隔断或安全距离较大的机房,并预留5%-10%的备用隔离机位。备用隔离机位应相对集中,并有间隔区分(如加大距离、设置临时隔断或安排单独机房等),备用隔离机位应隔座安排。6.考前考后消毒。考前对考试有关场所进行通风、清洁和消毒,在考场及邻近厕所放置消毒剂(洗手液)等。考后做好对上述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7.考前1-2小时,知识点组织考生经指定通道入场。考点入口处工作人员,提醒并组织考生主动出示准考证、身份证、“健康码”和“行程卡”接受检查并测温。8.知识点防疫物资配备清单物 品配备标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每个考务人员每天3只考场速干手消毒剂或免洗消毒液每个教室1瓶(同楼层邻近考场可合用)厕所洗手液、纸巾每个卫生间分别各1瓶、1包考场纸巾每个教室1包消毒药剂若干数量,考前考后用于考点考场消毒测温设备、警戒线、遮阳蓬、提示牌、小喇叭等在考点入口按需配置注:尽量使用已有物资设备,请考点学校给予支持帮助,人事考试机构力所能及给予保障。9.考点工作人员配备及负责单位工作人员及人数负责单位主考和副主考各1人、考务办工作人员若干人事考试机构知识点保障人员若干(设知识点考务和知识点防疫副主考各1人)考点学校/医卫部门普通考场监考人员(每个考场2人)考点学校流动监考人员(5-10个考场配置1人)人事考试机构(考点学校配合)备用隔离考场监考人员(每个考场2人)人事考试机构和考点学校各配备1人考前考点入口医务人员和引导人员各1人,每个通道健康检测检查人员4-6人考点学校(人事考试机构配合)考中处理相关症状医务人员1-2人考点学校/防疫部门三、应急防控处置1.考试过程中一旦发现考生或考务人员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立即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并进行现场评估。2.遇有黄码、红码人员,由现场防疫人员采取临时隔离管控,并按规定上报当地疾控部门处置浙江省人事考试院2023年8月25日原文链接:相关推荐:考试真题: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成绩查询:2022年全国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合格标准:历年经济师考试成绩合格标准报名时间:2023年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汇总报名条件:2023年经济师考试报名条件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资格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会议讲话

人事考试安全工作会议讲话

张健厅长在讲话中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统筹城乡就业管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全面实施《山西省就业促进条例》,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实施“3万人创业扶持计划”,确保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两后生”10万人,培训创业者3万人。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和面向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信息引导,引导和帮助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有序转为市民、融入城市。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活动。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打造“就业e社区”。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稳定性。 推进社保城乡一体化,提高保障待遇和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完善城乡医保制度的衔接。规范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解决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障问题。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政策措施。推进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提高新农保和城居保基础养老金,保持两项待遇水平同步增长。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医保大病封顶线。健全失业保险待遇与物价水平联动调整机制。继续提高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巩固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管理。完善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规范新纳入统筹企业的经办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和省级调剂金制度。改进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着力推进社保卡普及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社保缴费和待遇支付一卡通。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坚持培养引进并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三百计划”为目标,实施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实施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重点培训10大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次,建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组织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加快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探索评审、以考代评、考试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社会化评价方法,研究制定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荣誉制度,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工作。实施引进外国专家“百人计划”,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考录工作。因地制宜改进考录办法,积极探索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留人难”的问题。加快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遴选以及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工作。抓好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公务员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分类分业招聘办法,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引进机制,组织好新进人员全员培训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强化合同管理,完善聘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开展管理岗位职员制试点工作。健全公平公正的安置工作制度,创新安置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军转安置任务。 强化工资分配调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探索发布重点行业工资指导线。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出台我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意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职工收入。强化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出台规范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垄断行业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双重调控,加大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健全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登记卡管理办法,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相关工作,优化工资收入结构,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调查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收入情况,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岗位考核办法。 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全省统一的劳动用工数据库,实现城乡所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全覆盖和劳动关系运行的动态监管。重点在非公企业、小微型企业开展劳动合同签订专项行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深入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的集体合同工作。推进劳动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改善劳动环境。做好劳动合同法修订后的贯彻实施工作,出台我省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的意见,全面开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专项行动。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检查、举报专查、专项检查、年度审查,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健全劳动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及时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建设,开展“诚信用工、诚实劳动”活动,建立劳动保障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信访接待和维稳工作,及时就地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信访案件有效处置率达到95%以上。重点做好“两节”、“两会”期间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节仲裁,力争年内实现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0%以上。组织开展“十佳百优”农民工、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协调落实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继续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落实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督促40个县160个乡镇基层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取新增10个县40个乡镇试点项目,落实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化统计指标设计,加快覆盖城乡的专项统计调查,实现重要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快速调查,加强数据互通互联,建立各类数据会商共享机制,做到“一套报表、一个口径、一个出口”, 努力打造“数字人社”,提高统计服务决策水平。加快金保工程二期立项,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四大系统建设,努力实现业务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人事考试管理,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严肃考风考纪。 扎实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打造部门良好形象。以“转作风、强服务、办实事、惠民生”为主题,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入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强化业务培训,健全组织调训、干部选学、网上在线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格局,完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全系统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一线调查研究,大力整治“庸懒散”等机关不良习气。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在全系统开展争创“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品牌、优质服务标兵”竞赛活动,推行“一站式”办公和综合柜员制服务,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管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以廉政建设的成效树立部门形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我们有专业人员帮你解答!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

 

标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sydwksm/39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