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体育学研考常识问题,你了解多少?
2020年,体育专业考研国家线史无前例的上涨了7分,由此从侧面体现了,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攻读体育专业研究生,其中占比最大的属于本专业考生,也不乏跨专业的考生报考,而且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越来越高。今年又受疫情影响,社会就业受限,很多学生转而通过考研缓解就业压力,这也就意味着2021考研的竞争程度更大,所以2021的考生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考研界存在着这样一句话:“选择胜于努力”,选择合适自己的院校专业,比一味的埋头努力重要的多。考研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考生对于考研的常识并不了解,或随意从众、或缺乏客观指导,选择了不合适的专业和学校,造成了很多遗憾,要么没考上浪费了宝贵的大好时光,要么调剂去了别的学校。为了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这篇文章就系统介绍一下体育研考的常识问题。
从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前万里挑一的大学生,开始遍地开花,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网传大学生已经像白菜一样,遍地都是,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难想象十年后、二十年后,研究生估计要遍地开花了。到时候本科生就真的像白菜一样,被社会抛在了后面,就像网上热传的:这个时代抛弃你,都不跟你打个招呼!
为什么要考研?高校体育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起步,技能好的研究生可以去大专、高职、部分本科类院校做大学老师,或者通过参加军队文职考试去军校当体育老师,军队文职招聘单位还要求双一流院校毕业。对于中小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一些优秀的学校招收体育教师基本也是研究生起步,研究生是一个门槛,没有学历这块敲门砖,实力再强也无用武之地。可以这样说,国内目前的本科体育专业,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基层教师,基层教练为主,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才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起步阶段。
体育研究生专业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大类,学术型专业主要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硕型专业重点在理论研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比较高,很多跨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这类专业。很多毕业生会选择博士深造,或者进入体育局、事业单位,或者做体育老师等;专业型,简称专硕,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竞赛组织。专硕更偏重于实践,对专项技能要求更高,对体育生报考来说,更有优势。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做老师,也有少部分优秀学生选择读博深造。专业选择主要看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很多考生不清楚专业教育硕士(学科体育)和体育硕士的区别。这里要强调的是:教育硕士(学科体育)与体育硕士属于两个大类,前者是教育学学位、后者是体育学学位,教育硕士复习参考书难度大,无论是总分线还是英语单科线都比体育硕士高,两个专业也是不能相互调剂的。相同点就是: 这两类研究生都在体育学院,导师和研究内容相差不大,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没有差别。如果真的对学科体育感兴趣,但自身基础不太扎实,建议大家尽量选择体育硕士,曲线达成目标。
通过对2020年体育考研院校的统计发现,全国有将近160所学校招收体育研究生,其中招收学术型的约有110所,招收专业型的院校约有140所。我们按体育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进行逐步分析。
体育类院校,有北体、首体、上体、南体、成体、武体、山体、吉体、沈体、广体、西体、哈体。其中北体、上体、武体具有博士—博士后流动站;首体2013年独立培养博士;成体“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博士学位附属于体育医院;广体与西体都是和其他院校联合培养博士。如果有考博的意愿,优先选择有博士点的院校。而且体育类院校一般招生人数多,专业基础强,就业前景较好,报考人数多,越是名气好的学校越是难考,北体和上体可以说是体育专业考研的两座高山。
师范类院校,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有北师大、东北师大、福建师大、陕西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华东师大,这些院校基本都有博士点,就业质量很高,但是招生人数少,报考人数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统计了2020年的分数,如果要考这些名校,需要总分340分,英语政治单科45分左右。其他的师范类院校竞争难度根据学校的名气变化,一般而言,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考编制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综合类院校,涵盖范围很大,有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等带博士点的院校,也有中央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温州大学等一般类的学校。综合类学校普遍招生人数少,名气高的985、211类院校招生数量更是凤毛麟角,考试难度就很大, 体育局事业单位一般考什么但是一旦毕业,就业前景可观。而且综合类院校接触到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创业来说概率更大,总体而言锻炼的机会更多。
不同的院校有各自的特色,建议大家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慎重选择。如果看了这么多考研常识,还是无法抉择,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专业老师的指导,多方面客观分析,做出最恰当、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