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和事业单位都考什么:公务员考试,省考的岗位和国考的岗位有什么区别?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省考和事业单位都考什么:公务员考试,省考的岗位和国考的岗位有什么区别?,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事业单位考试内容请查看:事业单位考试内容

  

坐标广州海关部门,当年成绩:行测77.7,申论72.5,成功上岸!

这题我可太会了!

作为一个现任政府从业人员,在考公这条路上前前后后也是做了很多功课

一条一条讲哈!

考试区别

招录机关

国考,全称国家公务员考试,一般来说工作的单位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直属单位,说白了就是官方话里说的中央机构,比如各地的这个局那个局,国税局这类的都是在国考中招录。

省考,是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统称,由各省自己的省委组织招录,工作的单位是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单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单位都是在省考中招录的,比如我们家门口的市委、市政府、财政局、教育局等。

考试时间

国考报名时间基本固定为每年的10月中下旬,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的周末。报名地址是国家公务员局国考招录专题网站。

省考和事业单位都考什么

省考分为单独招录和多省联考。单独招录的省份,每个省份报名考试的时间不一样,需要自己留心关注;联合省考的时间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参加联合省考的省份一般有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报名地址一般在各省的省委组织部或者省人社厅官网,报名开始后有相应的专栏。

但每年联合省考的省份都有可能出现有省份不参与联合省考的情况,这也是要自己去留意对应省份的信息了。

考试内容

从考试内容来说,国考和省考都是考两门:行测和申论。有的岗位可能需要考专业技能知识,但具体的要看岗位自己发布的通告了。

省考考试内容与国考是几乎一样的,但具体的题目难度和题量是不一样的。复习的时候,用国考的教材完全可以应对省考。

还有一个需要知道的点,不同省份的在具体的考试内容有所区别,比如数量关系这个模块一般包括两部分:数学计算和数字推理,其中数字推理在近年的国考和很多省考中已经不考了,完全可以不看。像江苏省考,数字推理必考且是重点,所以还是要关注好自己目标岗位的相关考试信息。

收入待遇

公务员的收入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甚至是不同类别的编制,收入差距非常大。

先来说地方公务员的收入吧,地方公务员的收入和工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所在城市或地区是很富裕的,收入很多,那么对应的公务员的工资也很高;但如果工作城市的经济水平一般的话,公务员的待遇相对的也很一般。

这里举个例子,比如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深圳,公务员年收入可以有30w+,广州啊,南京啊也可以达到20w+。但是在北方省份,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公务员的年收入大概也就是7w左右。并且各省各市自己内部的待遇也有很大差别,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关于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分两类。一类是在京的中央部委机关,新入职公务员年收入10W+,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另一类是中央机关驻各地直属单位,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与所在地的地方公务员是一样的。

差别主要在奖金方面,地方公务员有各种当地政府自行设置的奖金,但国家公务员没有奖金。这种差距在越发达的地方体现得越明显。

选岗方法

1.不同岗位之间的上岸分数有较大的差距,当年和我一起备考的一个朋友,其实她本身的成绩是很优秀的,我和她放在一起,论成绩和能力她一定是会被择优录取的那个,但她的目标岗位竞争的比例高的吓人,很多朋友都劝她换个目标,但她执意要考,最后被其他大神给挤了出来,而我选了个竞争小分数线不算很高的岗位,成功上岸。

岗位选得好,就算自己的分数不高,以相对较低的分数上岸;选得不好,则事倍功半,考了高分也没办法上岸。也不是说竞争压力大的岗位不能考,选岗时最好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想早日上岸,还是说对某一岗位有执念。

2.岗位的层次也很重要,层次意味着一个岗位发展前景是否长远,福利待遇是否优秀,在选择岗位的时候尽量在自身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去报考层级高,地域好的单位,这样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岗位待遇更好一些。毕竟上岗之后,很可能是要在这个岗位上带上大半辈子的,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多绸缪一下。


所以说选岗一定一定要慎重!首先是岗位本身的条件,其次是自己的意愿,最后还有现实因素。避免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和家人两地分居的职位,考公是为了以后能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为了去忍受无尽的烦恼,岗位的条件决定了自己未来甚至是后半辈子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

学科规划

行测复习安排

行测一共有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五大模块。

复习的时候也要把这些模块都看看,一般来说行测的常识模块是不需要专门去学习的,要问为什么,因为学了也学不会呀哈哈。常识就不是人类能学的东西,学了也不一定能拿到多高的分,先把精力放在剩下的四个模块上拿分就很香!

对于复习时间,我建议是省考至少三个月,国考至少六个月。当然,这个是能根据自身的复习时间适当调整各阶段时间分配,具体时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说的。


第1周:做了解,过教材(粉笔《行测的思维》)


在正式开始学习行测之前,有一个小经验,可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找一套历年真题随便过一下,提前感受一下行测的大概难度,大致对考试内容有一个了解,这样再去展开基础学习知道自己的底子大概是多少,对学习也坚定很多决心。建议在做完一套真题之后,先把除常识、数量外三个模块大概的过一遍。



我在学习行测基础的时候用的粉笔《行测的思维》,看书的同时总结一下知识点做个框架。粉笔这本行测教材打基础用很合适,模块分很好,知识点也很清晰详细,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每个模块考什么,该怎么考,是本搭建行测知识框架的好书,

大概过遍知识点知识,明白每个模块考察的内容,但是一周的时间是无法掌握行测的知识点的,也就是有个朦胧的印象。

第2-7周:听网课,打基础(粉笔《行测的思维》+《阿甘上岸说》)

用一周的时间过完教材之后,就要开始系统学习行测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了。

行测想拿高分《阿甘上岸说》的课是必须要看的。要解决做题时间长效率低这个问题,学明白阿甘的快速解题方法是关键。

看阿甘最好配合着教材一起学,每学完一个模块的做题技巧去找对应的练习题和真题去做,一练熟练度二练正确率,多做几套题掌握住技巧了,30秒内解决一道题还是可以的。

PS:知识点笔记一定要打好。再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每学习一个模块之后,一定要做模块练习,并对模块练习中的典型题、错题和育区进行总结整理,将总结的方法、公式整理到错题本上。

第8-11周:做模拟,总结题(粉笔《决战行测5000题》+历年真题)

两个阶段的基础学习结束之后,就要开始巩固强化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刷题。具体点说,是刷练习题和历年真题。


在这个强化基础知识的阶段每天都要做一套真题,做完真题要总结分析,除了真题我还用了粉笔《决战行测5000题》做练习题。

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练习题也好还是真题也好,写完就要仔细核对答案解析,找到自己到现阶段还是不会的,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总结下来到本子上,结合错题集和笔记进行整理和巩固,保持题感,把握住最后的时间。

第12周:最后冲刺

到这个阶段要开始对基础阶段和刷题阶段的学习进行复盘式的总结了。

这时候可以暂时抛开以往的笔记,采用回忆的方式,将所有模块的知识点从头到尾认真串联,形成做题的思维逻辑导图,加速备考做题效率。

当然每天都要写真题,真题的练习室要持续到考前一天的,及时总结错题,避免题目设置的陷阱,做到对题目得心应手。保持好心态到考前!

申论复习方法

申论分为归纳概括、对策建议、综合分析、贯彻执行、大作文五种题型。

首先要明确知道的一点是,申论考查的是逻辑分析能力,不是主观题,考查的都是客观题,写下来的答案都是要从材料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所以绝对不能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去回答问题,而是要把回答的角度中心放在材料上。

申论题型里的大作文,对于回答的自由度算是最高的了,但也不能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写,还是要时刻保证切合题干。把握不住这一点,无论你多么腹有良策,妙笔生花,都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成绩。


打基础阶段


申论打基础还是用阿甘上岸说,教材也是粉笔的申论教材,打基础阶段可以快速刷了一遍阿甘视频,了解申论是啥考啥,知道怎么学,同时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边看视频边在书上划重点,跟着视频课了解了解申论的答题套路和方向。

如果不跟着视频讲解,靠自己做题去悟,那申论这是很难明白题干是要回答什么的,往往最后自己练习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跑题严重很影响成绩的。平时也要做好申论的笔记,方便后期复习总结做题规律。

申论和行测不一样,打基础也是可以刷题的,在做题中反复查看笔记,可以更快地熟悉答题思路,了解材料的核心。不过在基础阶段,不需要把每道题目都写全,这样很浪费时间,重要的是框架,需要列好框架,这一步是为了在做题时候明确自己要回答的点。

后强化阶段

申论知识有了一个了解之后,也像行测一样开始刷题,建立思维理论体系,然后运用到做题上面,在刷题的同时仍要整理笔记,总结解题思路和作答方法。日常学习人民时评为大作文积累素材,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跟行测一样,申论到最后的时期也是要进入冲刺阶段的,相当于是考前模拟阶段,这个时候需要运用前面在阿甘里和自己做题的过程里学到的方法去完整的回答题,要跟考试一样严格控制字数,严格要求自己的的逻辑连接清晰程度,当然了大作文的素材也是要提前积累好的,这段时间就可以拿出来用了。

省考和事业单位都考什么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的公考经验分享,公考确实很不容易,准备也很讲究方法,只要肯努力,上岸不是梦想!加油冲呀!

 

标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sydwksm/14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