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作文模版]基于原文分析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探索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综合应用能力作文模版]基于原文分析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探索,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综合应用能力请查看: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原文分析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探索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元宝

摘要:山东自2020年起采用新高考I卷。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引导师生对未经删改的原文进行解读、分析达到以读促写,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读后续写这一写作任务。原文相较于经过改编使之符合读后续写题例要求的文章而言,语言表达更为地道、情节展开更为充分、上下文之间更为连贯自然。在结合Krashen输入理论说明了原文分析对读后续写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意义后,笔者尝试构建基于原文分析的读后续写模式,即“一写、二批、三析、四复写”,辅以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原文分析;高中英语教学;读后续写

一、引言

2016年10月,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首次在英语考试中采用新题型——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两种形式不定期交替使用。2020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新课改省份也采用读后续写的形式。笔者在近年的高考质检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读后续写中失分严重,甚至有不少学生直接放弃续写任务。究其原因,学生习惯了之前有模板的应用文写作,只要平时将模板背熟,考试时或多或少都能说上一两句。而读后续写是一种创造型写作任务,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后续写要求学生要读懂故事,理清故事脉络和作者写作意图,基于所给的材料继续完成故事创作。除了要求情节上延续故事发展,以使故事完整外,还对学生创设情节的合理性和丰富性以及语言表达和衔接等都有较高要求。这种写作只要文本变了,写作内容也就完全不一样。学生没了背诵模板这一捷径,缺乏必要的写作方法指导,平时的语料储备比较少,故而对读后续写任务望而生畏。

鉴于前述区域性阅读与写作的问题,笔者倡导英文名著走进高中英语课堂,并主持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嵌入式高中英文名著完善高中英语课程》,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英文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行动研究和探索。在项目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项目组曾尝试运用原文分析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读后写作能力,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实践,特以本文进行介绍。

二、把握英文原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对这几年的读后续写真题以及所给的《考试说明》中的写作样题搜集、整理后发现,这些短文往往由国外一些期刊、杂志中比较短小精悍的故事类文章改编而来。日常英语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主要学习材料是教科书,而教科书中的文章为了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选材方面会考虑到体裁的多样化和题材的丰富性,真正意义上的故事类文章并不多,故而学生平时对此类文章的输入并不是太多。这种输入不足与强制性输出造成的鸿沟引导教师提出了可以将读后续写例题中的故事原文找出来供学生深入学习,以促进学生读后续写能力的发展。

(一)Krashen输入假说理论

作为语言习得理论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种理论,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得到了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认可。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输入假说、监控假说、习得/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说理论是其核心部分。输入假说认为,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想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学习者必须通过理解和感知略高于自己当下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才能得以实现。现在高考和模拟考中的读后续写习题多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删减,以达到读后续写例题的字数要求(300-500词左右),并且对删减后短文中超纲词汇也有一定的比例要求(一般不超过5%),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比例要求完全构不成难度,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阅读短文输入的语言信息会准确性无可厚非,地道性不足,续写所需信息未必充分,这有违输入理论的两大前提:输入信息必须是可理解并且输入要体现与当下语言水平的距离。而未经删减的原文恰恰符合 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未经删减的原文故事背景交代清晰明了,故事发展充分,语言风格与作家整篇故事创造一脉相承。这些因素对学生顺利完成续写任务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项目组提出了基于原文分析的读后续写教学实践的理念。未经删减的原文,无论是在内容、衔接手法还是语言方面都有删减后的短文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原文内容对读后续写的影响

读后续写要求根据所给短文和两句段首句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进行续写。笔者取样了大量的学生习作分析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续写时对自己的故事情节设计基本都能自圆其说,但原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久经流传,故事情节设定自有其独到之处。学生多阅读原作有助于他们输入足够多的语料信息,续写时才能更好地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以期与短文具有更高的契合度。以2020年山东省英语高考读后续写为例,阅读短文和段首句后学生们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是Meredith一家帮助Bernard做出了爆米花,Bernard成功卖出爆米花,主题确定为善良的一家人帮助他人。而在找到对应的未经删减的原文才发现其实这篇续写原作者另辟蹊径:善良的Meredith一家帮助了Bernard是故事的大致走向,但是这篇故事的原意却是夸John是个聪明善良的好孩子,甚至文章的标题都是John’s Bright Idea。2020年高考后项目组随机抽问了几十名学生,大家的关注点都是Meredith一家人的善意,却忽略了正是因为John的好主意,这种善意才得以传达、践行。类似学生读后续写习作内容与原文后续内容有较大出入的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时会碰到。与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笔者在学生完成习作后会为学生提供未经删减的原作,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原作故事情节如此发展的原因,训练其以后续写时尽量设计多种可能性并从中选取与原作故事情节发展相似甚至是一致的内容的能力。

(三)原文衔接对读后续写的影响

汉语是靠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讲究“形散而神聚”,被称之为意合语言;与之不同的是,英语往往靠各种形式的衔接手段才能使得文章紧密结合。衔接问题一直是很多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学生习惯了汉语思维,进行续写时更多地会关注句子是否准确、得当,情节发展是 否符合故事走向,主题把握有没有偏差,但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鲜有人注意到。续写的时候整个故事是连贯的,意思表达清楚、连贯,好像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点,英语作为形合语言,是需要各种衔接手段才能使得上下文、句子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的。读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续写,在语言衔接的形式上不见得没有问题。英语的衔接成分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对原文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才能注意到加入适当的衔接成分后自己的习作虽然故事发展没有改变,但是读起来更顺畅,而这种顺畅就是衔接的作用。为了学生学会衔接的使用,笔者会教授学生各种衔接手段,如替代、省略、连接词、语义衔接等,并要求学生在原文分析时学会区分所用衔接方式,在自己的习作中分析句子结构和意思,适当有意加入衔接成分,使自己的续写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四)原文语言对读后续写的影响

读后续写要考量“续”的因素,原文本就是续写的支架,也是评价原则的重要证据和支撑,原文的语言相较于删减过的短文而言,更地道、丰富。很多地道的表达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不得不进行替换,很多让故事更加立体、充实的语言不得不因为字数原因进行删减。短文的语言为了让大部分学生在能读懂的前提下完成续写,不得不大幅度、大规模地删改,已经缺失了原作者创作时语言的地道性和丰富性,也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语言。此外,笔者在收集、分析了大量学生习作后,发现学生续写时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方面的问题:习惯讲述而非展示(get used to tell not to show)。因为读后续写短文多为故事性叙述文章,所以学生会有以下误区:只需要讲述故事即可。而完整的故事除了有情节的发展之外,还有人物的呈现、环境的描写等,这些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亦不容小觑。阅读原文中这种细节描写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将会渐渐摆脱面对续写无话可写的困境。续写语言并非一味追求复杂句式和高级句式,真正好的续写需要尽可能保持与原语言的一致性,让人读起来好似整篇故事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多阅读原文语言有助于学生接触并学习不同作家的各种语言风格,在续写时能够关注短文的语言风格并尽量与之保持一致,而非想当然地下笔续写。

三、开展基于原文分析的读后续写的方法

在省域英语教研中,本文决定基于原文分析,在主题、情节、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进行读后续写的实践探索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读后续写是指学生在完成阅读、构思完情节走向的基础上开始的写作部分,分为了四步:

一写:学生在主题及情节走向明确的基础上开始的习作。

二批: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初稿、终稿的反馈。

初稿反馈:由于是初稿,教师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终稿反馈:学生根据老师和同伴的反馈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终稿反馈,教师针对初稿提出的问题,对终稿中出现的语法、词汇错误、标点符号等进一步做出反馈,并通过终结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差距。

三析:找出所给读写材料的原版材料,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特别是两句段首句的段落,了解原文的写作风格、语体风格等,教师根据文体特点,让学生借鉴原文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

四复写:学生根据原文的评析,再度思考,吸收并融会贯通,修正自己的作品。

下面以来自美国《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中的一篇经典短文为例,说明基于原文分析的读后续写方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其内容和所给段落开头语续写两段,使之构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Christmas 1940 makes me wet in tears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it. I w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California’s San Joaquin Valley.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people depended on one another. We collected food, clothing, bedding and household items and gave them to the needy.

We saved the toys we collected for Christmas. Students in the home economies classes made new dresses for the dolls, while the shop classes turned pieces of wood into trucks and other toys.

That Christmas, we students found ourselves wrapping toys and loading packages for delivery. As we presented the gifts, we saw joy on many face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children.

We had a few more visits to make on Christmas morning, The air was heavy and chilled (使寒冷) us to the bone. A farmer offered us his truck to deliver the things, and we gratefully accepted. For several hours, we knocked on doors. But as the cold hours passed, our enthusiasm gradually decreased.

When we finally headed home, someone pointed to a small house on the bank of a canal. Although there were no electric or telephone lines running to the structure, smoke curled upwards from the chimney. The house looked deserted.

None of us knew who lived there and how the room was furnished, and we wondered if there were children. We still had a doll, two trucks, assorted (各式的) small toys, chocolate Santas and a box of groceries. We decided to make one last visit. Three of us climbed down from the truck bed and gathered the gifts.

Mud sucked at our boots, slowing our progress. When we knocked on the door, a young woman whose dark hair was tied back with a red ribbon answered it. Three small children peeked from behind her skirts—a little girl of about 2, and boys perhaps 4 and 5 years old. The mother put an arm around the toddler and looked at us.

“Merry Christmas! ”we greeted as we bent down and handed the gift-wrapped packages to the children and the box of groceries to the mother, whose eyes widened with amazement. She slowly smiled, then quickly said, “Come in.”

注意:

续写词数应为150左右;

请按如下格式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

Paragraph 1:

Something in her voice was enough for us to accept her invitation.

Paragraph 2:

For a while, the children fired their eyes on the gift-wrapped packages.

下面是写作的具体流程:

一写:学生习作初稿



二批:初稿初评



复稿复评



总评



三析:提供读写材料对应的未经改编的英文原版材料供学生阅读、赏析,为再次习作奠定基础。原作如下。


原作赏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圣诞故事。“我”作为志愿者给贫困家庭送去圣诞礼物,遇到了妈妈和三个孩子。尽管生活贫苦,妈妈还是坚持身在井隅,心向璀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守护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续写第一段段首句“Something in her voice was enough for us to accept her invitation.”分析后不难知道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我们”接受了“the woman”的邀请,走进了她的房子,第一段重中之重应该是对这家屋内的描写(第一,受邀进别人家,目光所及首先是房内陈设,这是人之常情;第二,“我们”在远处注意到这个房子的时候有很多的笔墨在描述房子的外观,此时描写房内陈设能与上文形成对比。)。

很不凑巧的是很多学生续写时最大的难题也在于此——get used to tell not to show。上面学生在自己的续写中也提到了屋内的陈设,但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the small house became so crowded that there was no space for another foot. It was shabby and unwell furnished. Frankly speaking, there was too small to even swing a cat, but every worn-out furniture was tidy and put in order.)。

原作中对屋内陈设的描写则细致而具体。写到了floor (worn but spotless)、curtains(bleached flour-sack)、beds(neatly made)、stove(small)。除了一般的陈设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圣诞主题的相关陈设,如tree branches(green)、a cloth(red)、can lids、paper angels、a paper star popcorn(tiny),让房间有了圣诞的气息,也侧面勾勒出人物形象—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女主人依然心向阳光,为自己的孩子们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

这些描写还有一个特色,运用了对比。floor虽然破旧(worn)但是一尘不染(spotless);beds虽然拥挤但是整理得当(neatly made);clothes虽然有补丁(patched)但是干净整洁(clean,neatly);外面寒冷里面炉子却提供热量(furnished heat);绿色的圣诞树、红色的桌布等等。这些巧妙的对比一方面写出了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对比中,贫困的环境更突出人物温暖、坚毅的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除了宏观的空间(no space, too small),还应该多关注细节描写,像屋内的一些陈设,尤其是本文一开始就点出了圣诞节这个时间节点,那么在描写时适时提及圣诞元素,是不是会更加应景?尽管读后续写多数为叙事,续写时不妨加入一些描写,比起平白直叙,一些人物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环境描写的加入,往往会让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作通篇没有提及对女主人的评价,但是字里行间都包含着女主人的形象。

四复写:看完了高分习作和原作以及赏析,你是不是有些跃跃欲试了呢?Show us, will you?

注意:

续写词数应为150左右;

请按如下格式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

Paragraph1:

Something in her voice was enough for us to accept her invit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agraph 2:

For a while, the children fired their eyes on the gift-wrapped packag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面所展示的流程中,完成修改、原文赏析后,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一个阅读建议。比如针对这篇短文,还可以推荐阅读小说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The Litter Prince),仔细揣摩作家是如何描写微景观、描写人物以及其所运用的语言的。

1.The grain,which is also golden,will bring me back the thought of you. And I shall love to listen to the wind in the wheat.(小麦也是金黄色的,那会使我想起你。我会喜欢听麦田里的风声。)

2.Go and look again at the roses. You will understand now that yours is unique in all the world. It is the time you have wasted for your rose that makes your rose so important.(再回头看那些玫瑰花吧!到时你就明白你的玫瑰花仍是举世无双的一朵花。你在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它变得如此重要。)

学生也可以将上述两句英文翻译成中文,以翻译帮助记忆并哺育写作。

四、结语

基于原文分析的写作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写作实践中更好地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共生关系:让自己的阅读实践服务于自己的写作任务,反之,让自己的写作任务反向推进自己的阅读实践;多阅读未经删减的原文并尝试分析原文,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读后续写任务时能够尽量减少汉语思维对自己的影响,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表达;师生进行读写训练时,可以尝试基于原文分析的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续写短文对应的未经删减的原文并引导其对原文进行分析,学习原文的内容、衔接手段和语言,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读后续写水平。

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嵌入式名著阅读教学完善高中英语课程体系的探索》,项目批准号:3700020)

参考文献

[1] 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88.

[1]陈元宝, 刘珉. 新高考读后英语写作[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1.

[2]胡春洞. 英语学习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金雯. 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5] (加) 阿德丽安·吉尔. 阅读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 岳坤译, 南宁:接力出版社, 2017.

[6]兰良平,韩刚. 英语写作教学: 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7]王初明. 学相伴用相随—外语学习的学用随原则[J]. 中国外语, 2009(5).

Chen Yuanbao

Abstract: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has taken the new exams since 2020 in thei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ims at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continuation writing task by lea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and accomplish their writing tasks. The original texts, compared to the adopted articles, are more idiomatic in language, fuller developed in plots, and more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in syntax. With Krashen’s input theory as a guide,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 writing pattern (steps) for the continuation writing, namely, firstly students are to finish the continuation writing tasks, then teachers are to comment on the writings, third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o analyze the original texts, and finally students are to better the continuation writing task again. To make these writing pattern comprehensible, the author will elaborate it with examples from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original text- based analysis;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ntinuation writ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6期)

 

标签:the   学生   in   原文   后续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zhyynl/4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