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多种方式解决一个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会知识来不断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增加,学校是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知识方面家长肯定是比不过老师专业,但如果说到生活,说到人生经验,父母能教会孩子的有很多,可以说很多社会能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个课堂中学会的。
从儿时开始,孩子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学会自己上厕所,刷牙,大到能够自己出门帮父母买盐,在家庭决策中贡献自己的意见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自尊和自信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方法也不止一种。从小事开始,如果孩子能够学会灵活应对,一通百通之后,他们的社会能力在将来也会是灵活多变的。
最开始甚至可以不用直接解决问题,而是用假设的方式,比如说在和孩子共读或者是做游戏的时候,家长提出问题,然后问问孩子觉得可以怎么做,他说出了一种解决方式之后,再问问孩子有没有其他的方式。
这样形成习惯之后,孩子可能在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下意识地寻找多种问题的解决方式。
这其实就是在引领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在面对问题和冲突的时候能够更加学会变通,而不是僵化死板的片面思考。
当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又或者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向父母抱怨的时候,家长是直接告诉孩子处理矛盾的解决方法,还是用命令威胁的语气让他把弄乱的房间重新整理干净呢?
家长要做的其实是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游戏,对话等等,来教会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并且在过程中逐渐累积经验,体会他人感受,从而和谐适应环境,更好与人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是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关键。当孩子因为得不到东西大哭大闹大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办呢?这些情况在孩子身上是经常发生的。
对于家长们来说,白天上班已经疲惫不堪,如果下班回来遇到这些问题,一定也是焦头烂额,所以处理问题的时候情绪都不会太好,不是不耐烦就是严厉指责批评,觉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大人的难处。
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可能还有一些作用,但如果非常自我的孩子可能就会不顾家长此刻的心情,依然我行我素。
之所以管教孩子的方式不管用,是因为大人会在管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孩子,会命令他们应该做什么。
但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其实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也愿意思考,并且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因此家长要做的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做什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接下来该如何去做,以及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急于解决问题,并不会仔细听取事情产生背后的原因,下意识地就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所以家长应该在全面了解事情详细过程的基础上,代入孩子的角色,和他们一起尝试解决问题,并且要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孩子口中说出。
这个技巧的重点就是父母的包容和耐心,过程中作为事情的参与者而并非决策者。在对话中既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又要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法不一定只是对话,还能通过游戏或者其他方式来进行,关键看和孩子一起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之中。
理解他人感受,是愿意化解冲突的前提,这一点在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尤为重要,如果父母直接出面干涉,不管孩子的想法,即使解决了这次问题,可能下回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并用这种理解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
家长可以在游戏或者是看视频的时候,让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来判断别人的感受。如果表面看不出来,还能采用问的方式,这样会更加直接和准确。
这样孩子就能因为对方的反应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说话以及行为方式,这就是共情的基础。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长大之后就会容易变得自私和不近人情。
寻求多种解决办法,考虑后果择优而取,有的时候在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提出的方法可能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鼓励他们再多想一个方法,这就能逐渐帮助孩子建立思考过程,让他们知道,事情不只一种解决方式,而且遇到问题不用很快就放弃。
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将所有的办法都写下来,逐个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因为办法不切实际,或者早就能看出这种方法不行就急着否认,而打断孩子的思考过程。
不管对错都先写下来,鼓励孩子多想办法,是实施问题解决方式的关键所在。
当孩子想出多种解决方式之后,就可以接着引导他们想一想每种方式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果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那这个办法就是错误的,需要剔除,帮助孩子思考事情的因果联系。
只要不是暴力或者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方法,家长都可以鼓励孩子去试一下,如果这个不行,就换下一个。这样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社会能力得到提升,知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