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指的是综合应用能力]划重点!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考情分析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教资指的是综合应用能力]划重点!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考情分析,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综合应用能力请查看:综合应用能力

  划重点!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考情分析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大致分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两大部分。

学科知识主要考查本学科所需的专业知识,涵盖范围广;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三部分,理论性、综合性强。

▼初中科目三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科目。

▼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科目三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科目。

▼题型:不同科目,题型和题量不太相同。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诊断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语文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6.熟悉现行通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7.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初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5.能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数学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2)教学实施

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评价

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英语

(一)语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研究中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筛选并改编适合初中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材料。

3.能够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学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外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内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及课程标准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

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的教学基本原则、讲解和练习方法。

4.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原则和训练方法。

5.能结合中外社会文化语境,设计并实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设计

1.了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能够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

4.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筛选适当的辅助教学材料。

5.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估活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1.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2.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英语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语言讲解、练习、提问、反馈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3.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课堂活动的常用组织形式,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教师的作用。

4.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5.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整合多种资源,选择恰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6.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知识与方法,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

7.了解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

8.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思路。

▼物理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 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3)知道物理教学活动包括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 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 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 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1)能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四) 教学评价

1. 物理学习评价

(1)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状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

2. 物理教学评价

(1)能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化学

(一)学科知识运用

1. 化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

(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具备化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2. 化学课程知识

(1)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求。

(3)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 化学教学知识

(1)了解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2)认识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中学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3)知道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

1. 化学教材分析能力

(1)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课程内容、化学教材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3)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2. 确定化学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能够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化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4. 设计化学教学程序

(1)理解化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价教学案例的合理性。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能力

(1)了解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掌握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1)掌握化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冲突的能力。

(2)了解对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

(1)能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2)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 化学学习评价

(1)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正确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化学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化学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生物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 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l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l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

(2)分析教材

l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l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2. 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4. 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3)分析并评价教学案例。

5. 撰写格式规范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思想品德

初级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青少年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品德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品德教材,解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建构思想。

2.掌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3.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6.根据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了解评价的基本程序、方式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历史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4.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

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

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6.能够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地理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初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4.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

(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

(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

(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

(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4.设计教学过程

(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

(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

▼音乐

(一)学科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与初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

2.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弹自唱)、指挥能力(合唱或乐队)与创编能力(歌曲创作或改编)。

3.熟悉中外音乐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了解中外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不同特点。

4.了解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关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音乐学科最新信息与动态。

(二)教学设计

1.熟知初中音乐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掌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2.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针对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学习需要,运用学科知识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

3.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突出学科特征,体现多维目标。

4.能够依据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状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选择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教学手段,积极完成教学任务。

2.能够利用自身音乐特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能够对课堂音乐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重视教学现场的生成意义与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达成学习目标。

4.能够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强调情感体验,关注合作探究,加强综合实践,注重目标达成,能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

1.坚持发展性、自主性评价原则,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2.能够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贯穿评价始终。

3. 掌握自评、他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培养音乐学习自信心。

4.能够对音乐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案与措施。

▼体育与健康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特点,熟悉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4.了解运动项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健美操和武术等)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项目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法,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运动技术(教材)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田径类主要掌握跑、跳、投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体操类主要掌握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的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球类主要掌握篮球、排球和足球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及练习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与分类体系、组合与成套动作创编方法和练习方法;武术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极拳及持器械(如初级剑)动作的基本技术、技法和练习方法。

(二)教学设计

1.能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运动技能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

3.掌握教案设计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4.能够合理选择多种体育与健康教学资源。

5.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按照教案设计的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 能够创设合理的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感悟和体验。

3.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 能够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掌控教学过程。

5.能够适时地对教学活动与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合理布置课后练习。

6.能够实施课堂教学安全措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7.能够合理利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能够对运动技能和体质进行评价。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类型,初步掌握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与方法,并能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美术

(一)学科知识

1.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人物、美术风格与流派及美术现象,知道美术的基本理论。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了解西方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洞穴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设计艺术。

——知道美术的概念、性质和价值等基本理论。如: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美术创作思想、美术的社会价值等。

2.知道美术主要类别和技法理论,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了解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结果。

——知道相关技法理论。如:色彩、解剖、透视、材料等知识。

——了解美术创作(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3.掌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了解初中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价值。

——熟悉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知道《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4.了解美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并用以指导美术教学活动。

——理解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了解美术课程与教材的意义、结构和编写方法。

——知道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

——了解合格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熟悉美术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基本的美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1.恰当地设定并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3.根据美术教材的内容合理地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

4.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5.合理选择多种美术教学资源,尤其是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教学更有效。

(三)教学实施

1.运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

2.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大胆创作。

3.准确、清晰地表述美术教学内容、阐释美术概念、演示美术原理和技法。

4.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5.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运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信息技术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

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 教学评价

1. 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历史与社会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脉络,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动态的眼光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

6.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二)教学设计

1. 能够综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2.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开发、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3.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设计教学时,能够注重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能够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教学实施

1.能够创设多种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

2.能够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3.能够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注意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调控作用。

2.能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3.能够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4.能够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科学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现象。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最新发展动态。

2.科学教学知识

(1)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了解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认识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3)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具备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前期分析

(1)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教材以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确定科学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已有知识和能力,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过程

(1)能根据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科学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2)理解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特点与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科学实验开展教学。

(3)教学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合理布置作业。

(4)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依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基本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3.能编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作业,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科目三14学科考试内容及要求

▼语文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8.掌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9.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理念和模块设置,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书评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0.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高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5.能够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策略。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数学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等内容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是指《课标》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全部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2)教学实施

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评价

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英语

(一)语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学研究中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筛选并改编适合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材料。

3.能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学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外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理解国家颁布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及课程标准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

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的教学基本原则、讲解和练习方法。

4.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

5.能结合中外社会文化语境,设计并实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设计

1.了解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能够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

4.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筛选适当的辅助教学材料。

5.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估活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1.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2.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英语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语言讲解、练习、提问、反馈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3.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课堂活动的常用组织形式,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教师的作用。

4.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5.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整合多种资源,选择恰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6.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知识与方法,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

7.了解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

8.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思路。

▼物理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基本要求。

(3)熟悉物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1)能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2)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四) 教学评价

1.物理学习评价

(1)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物理教学评价

(1)能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化学

(一)学科知识运用

1.化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化学学科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2.化学课程知识

(1)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化学教学知识

(1)了解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2)认识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中学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3)知道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

1. 化学教材分析能力

(1)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掌握高中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课程内容、化学教材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3)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2. 确定化学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能够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化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4. 设计化学教学程序

(1)理解化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价教学案例的合理性。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能力

(1)了解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知道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1)掌握化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冲突的能力。

(2)了解对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

(1)能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2)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 化学学习评价

(1)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正确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化学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化学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生物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 理解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高中生物学课程3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 了解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 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 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 掌握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l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征,如年龄特征、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l 分析高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

(2)分析教材

l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l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4. 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3)分析并评价教学案例。

5. 撰写格式规范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思想品德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活动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6.根据思想政治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掌握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历史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

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及意义,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

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能够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生成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地理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

(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

(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

(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4.设计教学过程

(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

(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

▼音乐

(一)学科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与高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等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

2.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弹自唱)、指挥能力(合唱或乐队)与创编能力(歌曲创作或改编、配器)。

3.掌握中外音乐史发展脉络,熟知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具备与高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中外多元音乐文化及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知识。

4.了解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关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音乐学科最新信息与动态。

(二)教学设计

1. 熟知高中音乐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掌握《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2.能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针对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及成长需要,运用学科知识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

3.能够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突出学科特征,体现多维目标。

4.能够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状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选择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积极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2.能够利用自身音乐特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音乐表现自信心。

3.能够对课堂音乐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重视教学现场的生成意义与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达成学习目标。

4.能够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强调情感体验,重视比较鉴别,关注合作探究,注重目标达成,能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坚持发展性、开放性、过程性、自主性评价原则,以评价促发展,

能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贯穿评价始终。

2.能够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元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 掌握自评、他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培养音乐学习自信心。

4.能够对音乐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案与措施。

▼体育与健康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人体运动的神经、体液调控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和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方法。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按摩和医疗体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运动性疾病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康复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人体的物质组成、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等内容;掌握运动过程中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特点。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体育文化属性与含义及奥林匹克文化,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体育体制与体育发展趋势等内容。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编制与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等知识,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特点,熟悉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熟悉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等。

4.了解运动项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健美操和武术等)的起源与发展,熟悉不同项目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法,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运动技术(教材)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田径类主要掌握跑、跳、投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体操类主要掌握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的技术结构、动作要点、练习方法、保护与帮助方法;球类主要掌握篮球、排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战术类型及练习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与分类体系、组合与成套动作创编方法和练习方法;武术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极拳及持器械(如初级剑)动作的基本技术、技法和练习方法。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运动专长,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2.能够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

3.掌握教案设计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4.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能够合理选择、开发和利用多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资源。

6.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有效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 能够创设合理的体育教学情境,能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感悟和体验。

4.掌握指导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方法,能依据专项特点和学生身体素质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5. 有效掌控课堂教学环节,对教学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合理布置课后练习。

6.能够合理开发与利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

7.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安全措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能够对运动技能和体质进行评价。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类型,掌握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与方法,并能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美术

(一)学科知识

1.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人物、美术风格与流派及美术现象,知道美术的基本理论。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艺术、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了解西方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洞穴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设计艺术。

——知道美术的概念、性质和价值等基本理论。如: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美术创作思想、美术的社会价值等。

2.知道美术主要类别和技法理论,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了解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结果。

——知道相关技法理论。如:色彩、解剖、透视、材料等知识。

——了解美术创作(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3.掌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了解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价值;

——熟悉高中美术课程的模块和学时,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知道《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有关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4.了解美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并用以指导美术教学活动。

——理解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了解美术课程与教材的意义、结构和编写方法。

——知道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

——了解合格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熟悉美术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基本的美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1. 恰当地设定并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

2.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3. 根据美术教材的内容合理地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

4.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5. 合理选择多种美术教学资源,尤其是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教学更有效。

(三)教学实施

1.运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高中美术教学。

2.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大胆创作。

3.准确、清晰地表述美术教学内容,阐释美术概念,演示美术原理和技法。

4.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5.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运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信息技术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 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评价

1. 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通用技术

(一)通用技术学科知识

1.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通用技术模块结构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3.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能对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和成果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4.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等一般概念,掌握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以及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和应用。

5.具备识读和绘制简单技术图样的能力;能使用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掌握常用工具的技术特性并能熟练使用与维护;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并能根据具体设计方案进行选择;掌握技术试验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技术测试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深刻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分析高中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一般特征,结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来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3.能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和实践活动。

4.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5.能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具备资源收集、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能依据通用技术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通用技术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善于引导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

(2)具备项目引领的能力,包括项目的开发能力和预设计能力。

(3)能有效组织管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具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通用技术学习评价

(1)掌握通用技术评价的知识、方法和内容,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能针对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运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能合理设置各种评价方式的权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通用技术教学评价

(1)能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通用技术学科倡导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

现在你知道各学科科目三重点考察什么了吗?

-end-

 

标签:教学   学生   方法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zhyynl/3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