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张 福 马纳琴
摘要:英语语法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无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支架式教学理论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倡导学生在教师合理的支架帮助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有效地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借鉴该理论,笔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教学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同时将其尝试应用于中学英语语法定语从句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理论与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中学英语语法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帮助其建构语法体系。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学环节;运用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力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在英语教学中,史宁中认为“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史宁中, 2016)”。王蔷认为“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王蔷, 2015)”。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理论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其核心聚焦“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技能提高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培养其自立、自治、自主和自发性(陈继贞,李波, 2010)”。同时,该教学理论也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当前,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从研究内容来看,与其相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英语写作、听力和口语方面,在语法方面涉及较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常常面对的问题。面对这种教学和研究窘境,笔者大胆尝试将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下面,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教学环节和其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
“支架”(scaffolding),又称作“脚手架”,原指建筑行业中,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柱子等(朱琳琳, 2004)。伍德(Wood, Bruner & Ross, 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施予的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将其定义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及时撤去该帮助(商蕾杰, 2009)。正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支架”这个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理论”。
通俗地讲,支架式教学理论是指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促进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学生在概念框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建构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其主要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 1978)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理论(朱琳琳, 2004)。该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距离)。前者指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后者指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里,合理的帮助是指教师或他教师综合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人为学生提供有效、适宜的学习支架(黄小萍, 2012)。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如图1.1所示,以宾语从句教学为例,教师首要的是必须寻找到最适宜的切入点—宾语。换句话说,“宾语”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宾语从句时已有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达到学习掌握宾语从句这一语法知识就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师来说,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教学环节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应积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应当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为了将支架式教学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依据其理论精髓,笔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环节教学设想(见图2.1所示)。具体阐述如下:
(1)搭脚手架(预热):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选妥帖的“脚手架”(切入点),在唤起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为其进行有效的攀爬(进一步学习)做好“热身”。
(2)进入情境: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把学生有效地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其初步体验所要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有矛盾冲突)。进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以便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过程。
(3)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该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引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概念框架,为下一步的向上攀爬理清道路。
(4)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是对独立探索环节的补充和延伸。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共享团队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全面正确的理解,进而顺利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合作学习的贡献;③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从上述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教学环节的详细阐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5个基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环套着一环,前一环是后一环的基础,后一环是对前一环的拓展和延伸。这5个教学环节犹如上台阶,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每一环节都能顺利地攀爬,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始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作用、监控作用,同时教师要做到对每一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构思,以便前后环节衔接过渡自然流畅,使其发挥最佳效用。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语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中高考重点测试的项目。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采用“罗列语法规则—教师解释规则——练习巩固规则”三步走的方式进行教授。久而久之,英语语法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加之语法规则抽象枯燥,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对语法学习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合理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语法教学活动,让其体验语法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学生缺乏过程性学习的机会,进而对语法学习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设计语法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的语法知识,如何组织课堂,如何监控学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几个方面关乎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成败。下面是笔者灵活套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以多媒体授课方式,进行定语从句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搭脚手架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妥帖的脚手架的问题。任何知识体系本身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法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复杂的语法知识往往是简单的语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就要求教授新语法知识时,教师要对新旧语法知识的异同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以旧带新(张福, 2012)。这里的比较包含两个方面:①是对语法体系中的内部现象进行比较,如将不定冠词与定冠词进行比较;②是英汉语法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对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的被字句进行比较(张福, 2013)。对英语定语从句教学来说,教师在教授该语法知识点时要适当联系定语、形容词等相关语法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在接受新语法知识时有一个“阶梯”,从而顺利实现与新语法知识的有效衔接。
具体做法:向学生呈现一些含有定语(形容词)的短语和简单句。
美丽的花朵 可口的食物 聪明的孩子
beautiful flowers delicious food clever children
……
我有一个好朋友。
I have a good friend.
他是一个帅气的男孩。
He is a handsome boy.
……
该步骤通过集中向学生呈现一些含有定语的短语和简单句,并以下划线的方式凸显出定语,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短语和简单句后,识别出定语(形容词)的位置,明白“定语的作用”,得出“定语”的一般概念: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的词,一般由形容词来充当。
(二)进入情境
这里的“情境”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语境,巧妙地将学生带到有意义的语境中,以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新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扮演双重角色,即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换句话说,教师既要及时有效、恰到好处地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把新语法知识呈现给学生,又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创设语境,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身临其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体会新语法知识(张福, 2013)。
具体做法:向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种类的电影图片、衣服图片和音乐片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
(1)展示电影图片
Teacher: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tudent 1: I like action movies.
Teacher: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教师综合应用能力理论教学Student 2: I like soap operas.
Teacher: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tudent 3: I like sitcoms.
...
Teacher: Boys and girls,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movies I like?
Teacher: I like the movies that make me laugh again and again. (教师先说汉语,让学生尝试着翻译,然后板书到黑板上。)
(2)展示衣服图片
Teacher: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like?
Student 1: I like blue jeans.
Teacher: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like?
Student 2: I like white T-shirts.
Teacher: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like?
Student 3: I like fashion clothes.
...
Teacher: Boys and girls,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clothes I like?
Teacher: I like the clothes that make me feel very comfortable. (同上)
(3)播放音乐片段
Teacher: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Student 1: I like soft music.
Teacher: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Student 2: I like rock music.
Teacher: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Student 3: I like pop music.
...
Teacher: Boys and girls,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 like?
Teacher: I like the music that makes me fall asleep quickly. (同上)
该步骤借助图片、音乐片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定语从句中。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一般的宏观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学生的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三)独立探索(自主学习)
在前面笔者曾阐述道,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概念框架。鉴于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现象的特殊性,笔者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在“定语”和“从句”两个层面。
具体做法:
(1)先鼓励学生将上述3个英语复杂句翻译成汉语,然后教师给出参考译文(定语从句部分用下划线标出,先行词涂色或用方框标出,使其凸显出来)。
I like the movies that make me laugh again and again.
我喜欢使我不停地大笑的电影。
I like the clothes that make me feel very comfortable.
我喜欢使我感到十分舒适的衣服。
I like the music that makes me fall asleep quickly.
我喜欢使我快速入睡的音乐。
(2)教师先告诉学生上面的3个英语复杂句都可以分别转化为2个简单句,接着鼓励学生尝试将它们写出来,最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
I like the movies that make me laugh again and again.
①I like the movies.
②The movies make me laugh again and again.
I like the clothes that make me feel very comfortable.
①I like the clothes.
②The clothes make me feel very comfortable.
I like the music that makes me fall asleep quickly.
①I like the music.
②The music makes me fall asleep quickly.
该步骤的用意有二:优让学生有一种感觉:在上述3个英语句子中,划线部分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修饰限定前面的名词,目的在于使学生与搭脚手架环节中的定语的一般概念产生联系。这时教师可以顺势点出这个名词叫做先行词,that叫做关系代词;悠让学生得出划线部分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只不过这个句子紧跟在所修饰的名词后的结论(同时方框中的名词< 先行词> 在每一组由复杂句转化成的2个简单句中都同时出现,且在每一个简单句中都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学生将这两个特征综合起来,很容易自己得出定语从句的一般概念。在主从复合句中,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该名词的句子。
(四)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和延伸,为了与上一环节有效衔接,主要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
具体做法:
(1)先让学生尝试将下列每组的两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句子,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A)
① This is Uncle Wang.
Uncle Wang mended computers for us.
②The man is my cousin.
He was here a minute ago.
③The actor has already come.
You want to see the actor.
④This is the boy.
His football was lost.
答案:
① This is Uncle Wang who mended computers for us.
②The boy who was here a minute ago is my cousin.
③The actor whom you want to see has already come.
④That is the boy whose football was lost.
(B)
① The factory is very famous.
We will visit the factory tomorrow.
②The mp4 is mine.
They found the mp4 in the street.
答案:① The factory which we will visit tomorrow is very famous.
②The mp4 which they found in the street is mine.
(C)
① The letter is from my pen friend.
I received it yesterday.
②The train was late.
It was going to Beijing.
答案:① The letter that/which I received yesterday is from my pen friend.
②The train that/which was going to Beijing was late.
(D)
① The girl is an American student.
You saw her.
②The man was killed this morning.
The man called me last night.
答案:① The girl that/who/whom you saw is an American student.
②The man that/who called me last night was killed this morning.
该步骤让学生尝试将每组的两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句子,起初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紧随其后,教师给出第一组的正确答案,学生通过观察这几组句子,很容易会发现该组句子中都有一部分是指的同一对象。先确定主句后,将另一个句子改为从句。例如第一组中,第一句为主句,第二句为从句。改写是先将第二句中的同一对象用关系代词换下来。因为Uncle Wang在第二句中作主语,所以用关系代词who将其替换下来,who放在从句句首。经过这4组的改写训练,学生对先行词、关系代词必然有一定的认识。
(2)观察上面的定语从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答案:who,人,主语
whom,人,宾语
which,物,主语或宾语
that,人或物,主语或宾语
whose,人或物,定语
该步骤建议以4人一组,进行讨论,以降低任务的难度,提高其时效性。
(3)集体讨论,教师总结,对定语从句有准确完整的认识。
具体来说,明确以下问题。
① 什么是定语从句?
②什么是先行词?
③什么是关系代词?具体有那几个?
该步骤建议每组选一代表发言,全班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补充,随后教师总结。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用作定语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一般皆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代词)的后面,这个名词(代词)就叫做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这里不宜引出,以免使学生发生概念混淆)。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具体有5个,分别是which、who、whom、that和whose。
(4)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所学语法知识,进一步增强对定语从句的理解认识。
在这一步骤上,笔者要求学生改正下列定语从句的错误,并说明其缘由(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① This is the bag who my mother bought yesterday.
②The man which lives next to us is my English teacher.
③Is that the man whom wants to buy your car?
④The train that has just left is for Hong Kong.
⑤The woman which name is Mary is a doctor.
答案:①x,应将who改为which或that;②x,应将which改为who或that;③x,应将whom改为who或that;④√;⑤x,应将which改为whose。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英语语法教学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认识掌握定语从句的一般使用规则,那么该步骤便是规则的具体应用。针对定语从句的使用规则,教师及时精心设计适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定语从句的概念及其规则,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语法知识的理解。即顺利实现了由“语言现象—使用规则——规则运用”的有效过渡。
(五)效果评价
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用褒扬的语言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以便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以便做到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尽管定语从句相对于其他语法知识来说,学生学习掌握其概念和用法有一定难度。但在该语法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搭建语法支架,顺势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该语法知识。同时笔者发现,该语法教学由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可以说,是支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法教学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四、结语
英语语法犹如英语的骨骼,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知识,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备工具。纵观我国当前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其现状不容乐观。支架式教学理论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师通过情景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建构和内化已有知识,进而实现从现有水平的知识认知向潜在的更高水平发展。笔者据此提出支架式教学理论的5个教学环节,并将其运用于中学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研究新旧语法知识,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最终实现了对所学语法知识的意义建构。这说明将该教学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诚然,这只是一次有意义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索。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依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每一具体语法知识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培育学生的英语语法素养,仍需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继贞, 李波. “支架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3).
[2]黄小萍. 基于“支架”理论的远程开放英语教学模式[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商蕾杰. 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架设计—以《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为例[D]. 河北大学, 2009.
[4]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 2016(2).
[5]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 2015(16)援
[6]张福. 对当前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2).
[7]张福.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构建[J]. 山西师大学报,2012(S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
[9]朱琳琳.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 教育导刊,2004(10).
Zhang Fu Ma Naqi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English gramma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dull and boring.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not high. The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 is based o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t points out that students can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the new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with the help of teachers and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five teaching procedures of it: scaffolding, entering the situation,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effect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tried to apply it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grammar attributive clauses in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 and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grammar classes to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grammar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and help them construct a grammar system.
Key words: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procedure; applica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发布·(2022-09-23 08: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