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津三支一扶报名注意事项 ♂
1.根据《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协议》签订情况,对未达到招录计划数的岗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在报考同一岗位的面试成绩合格、未被列为体检和考察人选的人员中,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次序和本人意愿组织递补。对无递补对象的岗位,区“三支一扶”办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在全市同类岗位面试合格人员中调剂。递补、调剂工作应于8月31日前截止。
以上时间安排视天津市新冠疫情防控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在报名网站公布,请考生随时关注相关信息。
2.本次考试不指定辅导用书、不开展辅导培训。因考生个人原因未参加考试的,视为放弃。考试疫情防控要求见《天津市2023年“三支一扶”招募笔试防疫与安全须知》。考生须严格遵守天津市、考生现居住地及本次考试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因不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而造成不能参加考试等后果的,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3.考生应自觉加强个人防护,主动减少外出和聚集,做到非必要不前往国(境)外及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天津本地考生考前14天内非必要不离津。外省市来津考生,要提前了解来津、离津的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合理安排出行和食宿,入住酒店应选择单人单间,住宿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活动。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途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
2022天津三支一扶招募对象 ♂
1.全日制普通高校2021届天津市生源毕业生或天津市户籍毕业生,2022届天津市生源毕业生;
2.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2021届、2022届西藏生源少数民族毕业生;
3.全日制普通高校2021届、2022届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的50个对口县生源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报考支医岗位。具体地区请参照《天津市2023年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政策问答》;
4.面向社会招收的住院医师如为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且为天津市生源或2023年7月1日前取得天津市户籍,并于2023年住培合格的,可报考支医岗位。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专业研究生同等对待。
注:生源地是指考取全日制普通高校前的户籍所在地;天津市户籍毕业生是指于2023年7月1日前取得天津市户籍;对国家统一招生的2024年及以后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
2022天津三支一扶招募条件 ♂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政治素质好,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守宪法和法律,作风正派,身体健康。
3.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
4.年龄28周岁以下(1993年6月27日后出生),复学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毕业生除外。
5.报考支教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要求上岗前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受疫情影响地区考生可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tce.neea.edu.cn)”幼儿园、中小学相应学段教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网页界面截图(“受到疫情影响”一栏必须标注为“是”)报考,经笔试面试等招募程序,进入招募名单并签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协议》的,可先上岗从事辅助教学工作,上岗1年内应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届时未取得的,依法解除工作协议。
6.除教师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之外的其他证书、证明等文件应于2023年7月1日前取得或开具。
7.原则上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部分岗位可招募全日制大学专科学历,以具体岗位要求为准。(2023年7月31日前须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8.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9.符合招募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2022天津三支一扶疫情防控安排 ♂
(一)考生应于6月27日至7月1日,使用本人手机通过“支付宝”、“津心办”APP等渠道申领“天津健康码”,并于7月2日至7月16日每日登录健康码点击“重新填写”,更新相关信息。外省市考生申领“天津健康码”时,填报健康信息中的“返回地区”、“详细地址”可按招募计划中招募部门填写,待笔试准考证下发后,按笔试考点或入住酒店所在地及时予以更新。
(二)考生应于6月27日至7月1日,使用本人手机,通过“通信行程卡”APP、“支付宝”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申领“通信大数据行程卡”。
(三)考生应填写《天津市2023年“三支一扶”招募笔试考生流行病学调查表》(以下简称《流调表》),对所填写健康信息进行承诺,并实时监测健康状况。7月2日至7月16日,《流调表》所填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7月2日前发布具体填报方式,请考生关注报名网站。如不按照要求填报《流调表》,将无法打印笔试准考证。
(四)考生应自觉加强个人防护,主动减少外出和聚集,做到非必要不前往国(境)外及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天津本地考生考前14天内非必要不离津。外省市来津考生,要提前了解来津、离津的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合理安排出行和食宿,入住酒店应选择单人单间,住宿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活动。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途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