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成就 锡林郭勒这十年
“锡林郭勒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正蓝旗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辖4个苏木、3个镇、2个国有农牧场,常住人口7.09万人。具有农牧兼有、种养结合,地貌多样、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多元、优势突出的特征。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好转
向下滑动查看
- 坚决扛起“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扎实推进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
- 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建设,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承载力不断提升。
- 持续推进规模化林场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0.5%。
- 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持续加大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严厉打击超载放牧、非法开垦草原、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上都电厂被评为全区绿化模范单位,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被中国生态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上都镇被评为自治区园林县城,形成了全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9.3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2.37亿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9.13亿元。
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4.7亿元增加到28.48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7.11亿元增加到20.9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9.1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01亿元。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10.5%。
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6083户增加到19033户全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优化结构 做强产业
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
向下滑动查看
牢牢把握锡盟建设国家级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的有利机遇,主动融入锡林郭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推动优良畜种品牌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快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
深入贯彻落实“减羊增牛”战略,2012年以来,累计减羊2.93万只,减幅9%,增牛13.13万头,增幅达到68.8%。
2021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存栏63万头只,其中,肉牛存栏31万头,稳居全盟首位,良种肉牛全产业链框架基本形成。
稳步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借助正蓝旗被命名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正蓝旗奶豆腐(浩乳德)和奶皮子(乌日穆)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的有利契机,累计投入1543万元,用于实施奶源基地、奶制品小作坊建设、引进奶牛补贴等项目,传统奶制品产业快速发展。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7.5万亩增加到22.4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十年来
正蓝旗抢抓机遇 积极谋划
重点项目建设压茬拓展
电商行业获得突破性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扎实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旗)推进工作,促进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上都电厂热源利用,实施供热扩容改造项目建设,热源点和热力管网建设进一步优化。
强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锡盟南部的新能源输出基地,计划年底初步完成从单一火力发电模式向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转型。
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太锡铁路蓝旗段完成征拆补偿工作,新建民用机场项目列入“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统筹发展 汇聚合力
现代文化旅游业明显提质
“察干伊德”和“察哈尔民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断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蓝旗文化馆被国家级评为三级文化馆。
持续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乌兰牧骑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十年来,旗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演出1000余场,惠及观众120万人次。
充分发挥人文、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的重要节点;紧紧围绕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了多个文旅活动品牌。
元上都遗址景区成功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列为自治区14个创建全区品牌旅游景区,正在全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人民至上 普惠共享
民生社会事业日趋完善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力度,2022年城乡低保标准均达到9600元/年。
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从7393人增长至17243人,年均达到985人;累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2840人。
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健全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技术提档升级。
认真落实健康惠民政策,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均达到100%,大病、重病100%得到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
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成功创建第五届自治区文明城市,城乡服务保障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
正蓝旗坚持稳中求进 精准发力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组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程,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群众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创作《党的光辉》《从草原歌唱祖国》等文艺作品28部。
全面推进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典型,2012年以来,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2名,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个、模范个人8名,创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
近年来,正蓝旗肉牛产业发展迅速,肉牛养殖规模和品种质量,在全盟排前列,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持续实施“减羊增牛”战略,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主要以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为抓手,努力打造“繁育、育成、育肥、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畜牧业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 抓好肉牛繁育:主要以牧户分户饲养为主,通过自繁和引进良种肉牛,提高良种比重和繁成率,优化肉牛品种,建立健全繁育体系,积极推行“放牧+补饲”模式;推行“少养精养优养”和“四个早”的养殖方式,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养殖向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养殖的重要转变。
- 抓好肉牛育成:以育成牛专业户为主,培育三代以上西门塔尔优质育成牛。专业户统一收购旗境内肉牛核心群、种牛场和冷配户良种母牛犊进行集中饲养,达到育成母牛标准进行统一冷配,建立系谱档案,孕检合格后,向盟内农牧民统一销售。
- 抓好肉牛育肥:主要在农区和禁牧区进行舍饲圈养,集中育肥。由农牧户负责前端育肥,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后端育肥。
- 抓好加工销售:我旗现有2家肉牛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到300头,形成了标准化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格局。
正蓝旗是我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近几年来,我们坚决扛起“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这个重大政治责任,在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旗委、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多措并举,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效果比较显著,有效改善了沙地生态环境。
治理前
治理后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两大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治理任务258.35万亩。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区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土地沙化退化整体趋势得到控制,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生态奖补机制在前两轮基础上,正蓝旗第三轮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实施期限为5年,涉及面积1356万亩,从前两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草群高度达到26厘米左右,每亩产草量达到52公斤青干草。
三、严格执行草蓄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
在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我旗严格执行草蓄平衡制度和春季休牧禁牧制度,休牧时间是45天,减轻牧草返青期时期的压力,加快了生态恢复速度,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统筹谋划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
在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深入实施了“减羊增牛”战略,探索“少养精养”的发展路径,实现牧民稳定增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畜牧业对草牧场的压力,使草原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上都新闻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