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将于2月16日迎来50周年华诞庆典。新春佳节喜迎县庆盛会,紫云儿女可谓“双喜临门”。
50年沧桑巨变,在曾经的艰苦岁月中,紫云麻山儿女革弊求新、团结奋进、砥砺奋起,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发展落后的情况下,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更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在麻山腹地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50年硕果累累,不仅体现在多条城市干道架起的新城面貌和快速增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中,也体现在百姓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卫生环境、教育环境等的改善和提高上。现在的紫云,全县公路通村里程达252.42公里,等级路通车里程达827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路网格局;秉乘实施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东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有效推进,城镇化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幅度提升……
50年岁月如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逐渐从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疾速快进。未来新紫云将实现立体交通枢纽,实现乡乡镇镇有特色,实现村村有园区、处处是景点,用生态建设推动旅游发展,推动园区建设,推动生态卫星小镇建设,实现全域旅游推动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数据:凸显综合实力
全县生产总值(GDP)由1966年的1523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515364万元,增长338倍,年均增加10487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66年的93元上升到2015年的18954元,增长204倍,年均增加385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66年的85.10:1.77:13.13调整为2015年的 35.86:16.76:47.38。
粮食总产量从1966年的56000吨发展到2015年的99666万吨,增长1.78倍,年均增长1.18%。
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77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41570万元,增长540倍,年均增加847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由1966年的123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45900万元,增长373倍,年均增长12.85%。财政支出由1966年的132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205000万元,增长1553倍,年均增长16.18%。各项金融存款余额由1966年的173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570300万元,增长3297倍,年均增长17.98%。各项贷款余额由1966年的707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362200万元,增长512倍, 年均增长13.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66年的63元发展到2015年的6543元,增长104倍,年均增加132.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66年的15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259849万元,增长17323倍,年均增长22.04%。
交通:铺就发展新格局
“紫云落后,积贫积弱闻名于省内外,客观地说,紫云落后的关键在于地理环境极差和交通极度滞后。”曾在紫云自治县工作过的老领导范干平说,过去的紫云,大多数路段是泥沙路,坡道陡、山路险,是典型的“水泥扬灰路”。他认为,交通不便是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范干平曾经在紫云工作过26年,去年秋季回到紫云,让他吃惊的是,在紫云麻山腹地已经开通了高速公路,而未来将有两条铁路在紫云纵横交错,他深信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的思路、策略日益明晰,工作方向日益明确,实际行动日益有力,随着交通条件的好转,明天的紫云将更加美丽!紫云走出大山,走出偏僻,走出贫困不再是梦想。
据记载,经过紫云的209省道1965年才通车,通车时只是一条泥泞路。1985年,政府将209省道改造为国家4级公路,把泥巴路面改造为碎石路面,此时,县境公路有24条(包含通村公路),通村里程为377.1公里。
2013年11月1日,过境紫云的惠兴高速正式通车后,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而今,安紫高速即将建成通车,紫望高速、贵兴铁路、隆百铁路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这些道路建成通行后,紫云将迎来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汇的立体交通网,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近年来,紫云先后建成了县城至羊场城市大道、松山大道、海子大道、南环路、科学路等八条城市快道。目前,紫云全县公路通村里程达252.42公里,全县等级路通车里程达827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路网格局。
农业:结构调整展新貌
“地处麻山的山旮旮,交通闭塞、思想闭塞。20世纪前的紫云百姓靠传统农业为生计,每家每户就几小块小菜园!”1961年来紫云参加工作的遵义人周永福说,来紫云的第一印象就是县城还不得家乡的乡场繁荣,县城以东的东门田坝,夏天种植水稻,冬季才种植点蔬菜,百姓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哪像现在有蔬菜产业园、葡萄产业园、茶叶产业园等现代农业。
“紫云的现代农业起步晚、发展快。”该县农业局局长韦洪书说,直到2011年,紫云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了“一园四带”的构想,第一个农业产业园就是火花蔬菜园。推进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后建设了坝羊生态茶叶园区、达帮紫葡萄农业园区、松山水塘紫王葡萄园区。紫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建设了四个省级示范园区。
紫云在发展现代农业之初,经历了起步晚、规模不大,管理技术差,管理质量不高,农业技术欠缺等的考验。经过打品牌、强管理、重技术、建园区等努力,从“特、独、有、大、小”抓起,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独特的运作模式,“有”字上创品牌,“大”字上占市场,“小”处着力,用一个产品作引导,找销路创收入。向管理要效益,县级部门整体规划,乡镇统筹,村级实施落实(村民组、合作社),每个节点精准扶贫,职责细化,各负其责,让百姓从中受益,脱贫致富。
目前,紫云立足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结合县域实际,将“十三五”期间的退耕还林任务(每年4.7万亩)提前实施,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全域旅游统领生态建设,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战场,以经果林和景观林为主抓手,以‘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为主目标,指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副书记范成荣说,实现“退耕还林出园区”和“退耕还林出景观园”的目标,打造猫营万亩蓝莓园、坝羊万亩茶叶园、达帮万亩葡萄园、火花万亩蔬菜园、四大寨西独桃花岛、松山紫陌青岚、猴场爱情港湾、大营桂花园、白石岩万亩枇杷园等。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县省级示范园区在8个以上。
工业:新型发展稳推进
从安顺乘车沿209省道往紫云方向前行,进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土村,路边便是西南水泥厂,20世纪前,这里却是出了名的土地多而不肥沃的穷山村。继续前行是牛角井村,山里坐落有一家化工厂,到了猫营村的路边便看到猫营工业园区了。
“过去的紫云,只有少数民族制作服饰的加工坊,哪有什么工业园呢!”原紫云自治县副县长母泽民感叹道,2000年前的紫云,就连加工坊也是少之又少, 20世纪初才开始有了工业园区。
猫营工业园区办公室副主任胡清鸿说,猫营工业园是按照“以石为主,与‘石’俱进”的发展思路来打造的,依托猫营丰富优质的石材资源,将零散的石材加工产业集中起来,并把周边的西南水泥厂等企业汇聚起来,形成园中园工业园。目前正在引进制衣、制鞋、文化产业等生产企业,同时还计划要在园区内建一个石材交易市场。
城镇化本身是人的城镇化,而城市本身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核心,抑制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让农民就近就业和创业,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发展推进下,为引导、方便农民工返乡创业,坝羊乡建成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发展木材加工,水晶加工等。目前已建成猫营石材工业园、坝羊返乡农民创业园、白云产业园三大组团。50年来,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新型工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城乡:别具一格呈现山地特色风貌
“紫云发展受制于交通、受制于水源、受制于电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紫云县城面积仅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2万人,县城仅一条主要街道,建筑物陈旧破烂,几乎没有一点现代化模样。”范干平回忆说。如今的美丽新紫云足以证明紫云山乡变化的程度,政府精准扶贫、大力帮助是关键的关键,是改革开放,西部开发的好政策,给了紫云甘露和雨露,化作栋栋新居,条条城市大道,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范干平说。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紫云自治县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大力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小城镇扩容提质,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不同于西部,不同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紫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后发赶超推动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
紫云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范成荣说,紫云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按照以城为引领,以镇为依托,以村为起点的发展战略,界定“南限、北拓、东优、西扩”的发展布局和“一城两星”的组团式发展格局,一手抓老城改造和提升,一手抓新城区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居住”的目标要求,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为支撑点,打造别具一格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
其实,紫云新城是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几条城市干道的开通,构架起美丽新紫云,为改善宜居宜游环境,紫云规划修建松林公园、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海子公园、紫云公园、紫云硐公园、格凸中央公园6个城市公园,除格凸中央公园外,其它5个城市公园已建成。
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带动,紫云城区规划面积由过去的5.03平方公里,扩大到20余平方公里,带动城区人口从2010年的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8万人,城镇化率从17.77%提高到38.33%,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幅提升。
教育:让紫云精神可盼、可敬、可佩
解放前,紫云仅有一所中学(没有高中班),出现乡下孩子想读书没地方读,城区有地方读书但条件不允许读书的现象。解放后紫云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思想号召,在松山第一小学开设幼儿班,中小学逐渐增多。1958年,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掀起了办学热潮,全县唯一的紫云中学开设了高中班。1958年12月,撤销紫云县,并入长顺、望谟两县,紫云中学的高中班转入长顺和望谟。
1962年,紫云中学招高中生,才缓解了读高中难的问题。据记载,到1970年,紫云附设初中班的学校发展到19所,附设高中班的学校增加到3所。改革开放后,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五城正规化”教育,五城指松山、羊场、狗场、猫营、座马河五个小集镇。在教育口工作多年的周永福说,这个时期是紫云教育开始走向辉煌的重要时期。
21世纪初,在“两基”攻坚战略发展过程中,紫云教育呈现出大的变化,紫云青少年文盲在这个时期基本全部扫除。
为让教育助力紫云社会经济发展,紫云自治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先行之举,大手笔投入教学,高标准规划,2014秋开工建设的紫云新民族中学,在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紫云民族中学搬迁到新校区后,紫云二中搬入紫云原民族中学校区,紫云三小搬入原紫云二中校区,缓解了二中和三小的教学拥挤问题。
“一定程度上讲,紫云民族中学新校区落成投入使用,盘活了紫云的教学环境。”紫云民族中学校长周植明说,紫云是拿教育来做文章,打品牌,实现教育扶贫的同时,紫云精神可盼、可敬、可佩。
目前,紫云共有学校179所,其中,幼儿园31所,小学127所,初中16所,九年制学校2所,普通高中1所;入学幼儿园幼儿7510人,在读小学生31275人,在读高中生5205人,这些数据,对总人口38万人的紫云自治县来说,是教育发展的彪炳见证。
文化:保护传承 打造民族品牌
↑布依族打糍粑
紫云作为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这里山青水秀、百姓纯朴,民族风情浓郁。历史上的紫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其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为人知,加上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在相关文化领域里出现紫云的身影少之又少。
“四月八”是紫云苗族群众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亚鲁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云民族风情浓郁,每年农历四月八这天,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到每年农历六月六这天,布依同胞们同样要身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欢度节日。
直到20世纪初,《亚鲁王》英雄史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2月,《亚鲁王》出版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结束了紫云地域内没有文化标志品牌的历史。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横空出世,让世人对紫云的认识产生了改变,对构筑紫云精神高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亚鲁王》增强了麻山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紫云各族人民和西部苗族同胞为亚鲁王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到激动。在麻山的丧葬仪式唱诵中,歌师庄严肃穆,群众凝神静听,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每每让人泪下,苗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在白石岩乡,每逢民族节日或民俗节日,这里的青年男女不仅有民族风情的狂欢,还有民间杂技表演,并把民间杂技向周边扩散。正因为此,1993年3月,白石岩乡被省文化厅授予为“杂技之乡”;2008年11月,白石岩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紫云准备把民间杂技作为一个知名品牌来打造,突出特点,与市场结合起来,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进行大投入、大制作,让杂技回到剧场,走出国门,把全县的杂技及杂技产业做大做强。
在充分认识到品牌宣传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紫云将通过《亚鲁王》文化的发展,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的发展,民间杂技的发展,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规划未来 机遇迎来大发展
50年来,紫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从“一条肠子”发展到城市大道,进入高速时代;从无到有的工业,从传统农作物到山地特色型现代农业,文化发展从简单的民族文化活动到挖掘文化内涵,从一支烟时间走完的县城到紫云新城……
“十二五”期间,紫云始终坚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严格按照“一二四”攻坚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让紫云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十三五”时期,紫云面临的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央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和扶贫攻坚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限制开发县和生态功能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为紫云争取更多项目和投资带来新机遇。
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中,紫云划为中部欠次区域,中部欠次区域将成为综合型、规模化城镇发展地区,是全省重要城镇人口建设聚集区。在贵州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下,紫云经济有望助推到升级版。
“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等发展平台建设的积极推进,为紫云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紫云县委书记徐德祥在紫云自治县十五届五次会议上分析说,“十三五”期间,安紫高速、紫望高速、贵兴高铁、隆百铁路等将建成通车,到时,紫云将实现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枢纽,紫云的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将更完善;待已经开工的全省第二大水库紫云黄家湾水库建成后,紫云的饮水、灌溉、工业用水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这些都为紫云引进重大项目工程、大型企业提供了条件,为紫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撑。可以预见,麻山腹地的紫云将大放光彩。
全域旅游 建紫云生态强县
当下的紫云,虽然经济欠发达,还有9.02万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但步入紫云的乡村,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一栋栋小楼房在绿色中依山而建,居住在山村的人们享受着绿水青山的吸氧生活。在大力推广“1+N”镇村联动模式,实施“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规划、同部署中,乡村农业人口将就地实现城镇化,居住在乡村,享受不一样的城镇生活。
在紫云自治县乡镇的重要路口处立有紫云自治县全域旅游地图,山地旅游地图,攀岩线路图,丛林穿越线路图。据范成荣介绍,紫云要紧紧抓住生态上的优势,打好生态仗,发展全域旅游,在重要路段设置的旅游线路图牌就是为打造全域旅游所为。紫云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人文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以格凸河景区为龙头,促进乡村旅游、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模式,打造紫云全域全景旅游版图,实施全县交通升级,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和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升级版。以全域旅游统筹紫云产业扶贫、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变园区为景区,变卫星小镇为景区,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园区、处处是景点”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以生态强县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民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崭新的明天。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