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堆]「干货速推」大学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总结A

2022-10-25 08:38:01 阅读()公共基础知识
推荐题库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前押题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谓算法就是计算方法

B)程序可以作为算法的一种描述方法

C)算法设计只需考虑得到计算结果

D)算法设计可以忽略算法的运算时间

B【解析】算法是指对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数学上的计算方法,也不等于程序。算法设计需要考虑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与足够的情报,不能只考虑计算结果。算法设计有穷性是指操作步骤有限且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如果一个算法执行耗费的时间太长,即使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也是没有意义的,。算法在实现时需要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所以程序可以作为算法的一种描述方法。


2.下列关于算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算法强调动态的执行过程,不同于静态的计算公式

B)算法必须能在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

C)算法设计必须考虑算法的复杂度

D)算法的优劣取决于运行算法程序的环境

D【解析】算法设计不仅要考虑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还要考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算法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B)算法的复杂度是指算法控制结构的复杂程度

C)算法的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的数量

D)算法的复杂度是指算法所处理的数据量

A【解析】算法复杂度是指算法在编写成可执行程序后,运行时所需要的资源,资源包括时间资源和内存资源。算法的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关

B)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运行算法时特定的输入有关

C)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算法程序中的语句条数成正比

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算法程序编制者的水平有关

B【解析】为了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算法的效率,在度量一个算法的工作量时,不仅应该与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以及程序编制者无关,而且还应该与算法实现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无关。为此,可以用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基本运算的执行次数来度量算法的工作量。算法所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还与问题的规模有关;对应一个固定的规模,算法所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还可能与特定的输入有关。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般是不同的

B)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必定是相同的

C)对同一批数据作同一种处理,如果数据存储结构不同,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肯定相同

D)对同一批数据作不同的处理,如果数据存储结构相同,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肯定相同

A【解析】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数据存储结构无关,对同一批数据作同一种处理或者不同处理,数据存储结构相同或者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都可能相同或者不同。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的条数

B)压缩数据存储空间不会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C)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与算法所处理的数据存储空间有关

D)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控制结构的复杂程度

C【解析】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存空间。算法执行期间所需的存储空间包括3个部分:输入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程序本身所占的存储空间;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外空间。


7.为了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要求算法尽量采用原地工作(in place)。所谓原地工作是指

A)执行算法时不使用额外空间

B)执行算法时不使用任何存储空间

C)执行算法时所使用的额外空间随算法所处理的数据空间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D)执行算法时所使用的额外空间固定(即不随算法所处理的数据空间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D【解析】对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如果额外空间量相对于问题规模(即输入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来说是常数,即额外空间量不随问题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则称该算法是原地工作的。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算法的复杂度与问题的规模无关

B)算法的优化主要通过程序的编制技巧来实现

C)对数据进行压缩存储会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D)数值型算法只需考虑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C【解析】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为了减少算法所占的存储空间,通产采用压缩存储技术,以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额外空间。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数据的存储结构会影响算法的效率

B)算法设计只需考虑结果的可靠性

C)算法复杂度是指算法控制结构的复杂程度

D)算法复杂度是用算法中指令的条数来度量的

A【解析】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其数据处理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很重要。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可以是另一数据结构

B)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不能是另一数据结构

C)空数据结构可以是线性结构也可以是非线性结构

D)非空数据结构可以没有根结点

B【解析】数据元素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数据元素可以是一个数据也可以是被抽象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数据集合,所以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可以是另一数据结构。满足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并且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的非空的数据结构认为是线性结构,不满足条件的结构为非线性结构。空数据结构可以是线性结构也可以是非线性结构。非空数据结构可以没有根结点,如非性线结构“图”就没有根结点。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线性结构可以为空

B)只有一个根结点和一个叶子结点的必定是线性结构

C)只有一个根结点的必定是线性结构或二叉树

D)没有根结点的一定是非线性结构

A【解析】如果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②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如果一个数据结构不是线性结构,则称之为非线性结构。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都可以是空的数据结构。树只有一个根结点,但不论有几个叶子结点,树都是非线性结构。


1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向量是线性结构

B)非空线性结构中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前件

C)非空线性结构中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后件

D)具有两个以上指针域的链式结构一定属于非线性结构

D【解析】双向链表每个结点有两个指针,一个为左指针,用于指向其前件结点;一个为右指针,用于指向其后件结点,再加上头指针,具有两个以上的指针,但双向链表属于线性结构。非空线性结构中第一个结点没有前件,最后一个结点无后件,其余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向量也满足这个条件,属于线性结构。


13.设数据结构B=(D, R),其中

D={ a, b, c, d, e, f }

R={ (f, a), (d, b), (e, d), (c, e), (a, c) }

该数据结构为

A)线性结构

B)循环队列

C)循环链表

D)非线性结构

A【解析】数据的逻辑结构有两个要素:一是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记为D;二是D上的关系,它反映了D中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通常记为R。即一个数据结构可以表示成B=(D,R)。其中B表示数据结构。为了反映D中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一般用二元组来表示。例如,假设a与b是D中的两个数据,则二元组(a,b)表示a是b的前件,b是a的后件。本题中R中的根结点为f,元素顺序为f→a→c→e→d→b,满足线性结构的条件。


14.设数据集合为D={ 1, 2, 3, 4, 5 }。下列数据结构 B=(D, R)中为非线性结构的是

A)R={ (2,5), (5,4), (3,1), (4,3) }

B)R={ (1,2), (2,3), (3,4), (4,5) }

C)R={ (1,2), (2,3), (4,3), (3,5) }

D)R={ (5,4), (4,3), (3,2), (2,1) }

C【解析】A项中,R={(2,5),(5,4),(3,1),(4,3)},2为根结点,元素顺序为2→5→4→3→1,属于线性结构;同理B项1为根结点,元素顺序为1→2→3→4→5,D项5为跟结点,元素顺序为5→4→3→2→1,均为线性结构。C项中,元素3有两个前件,属于非线性结构。


1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矩阵是非线性结构

B)数组是长度固定的线性表

C)对线性表只能作插入与删除运算

D)线性表中各元素的数据类型可以不同

B【解析】矩阵也是线性表,只不过是比较复杂的线性表。线性表中各元素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在线性表中,不仅可以做插入与删除运算,还可以进行查找或对线性表进行排序等操作。


16.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中,其存储空间连续,各个元素所占的字节数

A不同,但元素的存储顺序与逻辑顺序一致

B)不同,且其元素的存储顺序可以与逻辑顺序不一致

C)相同,元素的存储顺序与逻辑顺序一致

D)相同,但其元素的存储顺序可以与逻辑顺序不一致

C【解析】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中,其存储空间连续,各个元素所占的字节数相同,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采用顺序存储的必定是线性结构

B)所有的线性结构都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C)具有两个以上指针的链表必定是非线性结构

D)循环队列是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B【解析】所有的线性结构都可以用数组保存,即都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而反过来不可以,完全二叉树也能用数组保存(按层次依次存放到数据元素中),但完全二叉树不属于非线性结构。双向链表具有两个以上的指针,但属于线性结构。循环队列是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


1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栈中,栈顶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栈中元素的个数

B)在循环队列中,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

C)在循环链表中,头指针和链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链表的长度

D)在线性链表中,头指针和链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链表的长度

A【解析】在栈中,通常用指针top来指示栈顶的位置,用指针bottom指向栈底。栈顶指针top动态反应了栈中元素的变化情况。在循环队列中,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链式存储结构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序号是不连续的,并且各结点在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也不一致,故头指针和尾指针或栈顶指针无法决定链表长度。


19.设栈的顺序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0。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m+1,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 0 B)m

C)不可能 D)m+1

C【解析】栈为空时,栈顶指针top=0,经过入栈和退栈运算,指针始终指向栈顶元素。初始状态为top=0,当栈满时top=m,无法继续入栈,top值不可能为m+1。


20.设栈的存储空间为S(1:50),初始状态为top=-1。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30,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20 B)19 C)31 D)30

D【解析】栈的初始状态为top=-1表示栈为空(没有规定栈中栈底必须是0),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30,则空间(1:30)中插入了元素,共30个。


21.设栈的顺序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m+1,则栈中的数据元素个数为

A)top-m+1 B)m-top+1

C)m-top D)top-m

B【解析】栈的初始状态top=m+1,说明栈空时top=m+1(m在栈底,1是开口向上的),入栈时栈顶指针是减操作(top=top-1),退栈时栈顶指针是加操作(top=top+1)。本题可以假设栈中有x个元素,当x=0时,也就是栈中没有元素,则top=m+1;当x=m时,也就是栈满,则top=1,由此可以得出top=m+1-x,继而得出x=m-top+1。


22.设栈的顺序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m+1。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0,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1 B)m

C)m+1 D)不可能

D【解析】栈的初始状态为top=m+1,说明栈空时top=m+1,入栈时栈顶指针是减操作(top=top-1),退栈时栈顶指针是加操作(top=top+1)。栈满时top=1,说明栈中不能再进行入栈操作,top=0的情况不会出现。


23.设栈的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m+1。经过一系列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1。现又要将一个元素进栈,栈顶指针top值变为

A)0 B)发生栈满的错误

C)m D)2

B【解析】栈的初始状态为top=m+1,说明栈空时top=m+1,入栈时栈顶指针是减操作(top=top-1),退栈时栈顶指针是加操作(top=top+1)。栈满时top=1,说明栈中不能再进行入栈操作(“上溢”错误)。


24.设栈的存储空间为S(1:m),初始状态为top=m+1。经过一系列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m。现又在栈中退出一个元素后,栈顶指针top值为

A)0 B)m-1

C)m+1 D)产生栈空错误

C【解析】栈的顺序存储空间为S(1: m),初始状态top=m+1,所以这个栈是m在栈底,1是开口向上的。经过一系列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m,则栈中有1个元素,若现在又退出一个元素,那么栈顶指针下移一位,回到m+1的位置。


25.设栈的存储空间为S(1:50),初始状态为top=51。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20,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31 B)30

C)21 D)20

A【解析】栈的初始状态top=51,故本栈是51在栈底,入栈时栈顶指针是减操作(top=top-1),退栈时栈顶指针是加操作(top=top+1)。当top=20时,元素存储在(20:50)空间中,因此共有50-20+1=31个元素。


26.下列处理中与队列有关的是

A)二叉树的遍历

B)操作系统中的作业调度

C)执行程序中的过程调用

D)执行程序中的循环控制

B【解析】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由于最先进入队列的元素将最先出队,所以队列具有“先进先出”的特性,体现了“先来先服务”的原则。操作系统中的作业调度是指根据一定信息,按照一定的算法,从外存的后备队列中选取某些作业调入内存分配资源并将新创建的进程插入就绪队列的过程。执行程序中的过程调用一般指函数调用,需要调用时候转入被调用函数地址执行程序,与队列无关。执行程序中的循环控制是指算法的基本控制结构,包括对循环条件的判定与执行循环体,与队列无关。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结点集合,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与队列无关。


27.设有栈S和队列Q,初始状态均为空。首先依次将A,B,C,D,E,F入栈,然后从栈中退出三个元素依次入队,再将X,Y,Z入栈后,将栈中所有元素退出并依次入队,最后将队列中所有元素退出,则退队元素的顺序为

A)DEFXYZABC

B)FEDZYXCBA

C)FEDXYZCBA

D)DEFZYXABC

B【解析】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它所有的插入与删除都限定在表的同一端进行。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将A,B,C,D,E,F入栈后,栈中元素为ABCDEF,退出三个元素入队,队列元素为FED,将X,Y,Z入栈后栈中元素为ABCXYZ,退栈全部入队后,队列元素为FEDZYXCBA。


2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循环队列是顺序存储结构

B)循环队列是链式存储结构

C)循环队列空的条件是队头指针与队尾指针相同

D)循环队列的插入运算不会发生溢出现象

A【解析】循环队列是队列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在循环队列中,在队列满和队列为空时,队头指针与队尾指针均相同;当需要插入的数据大于循环队列的存储长度,入队运算会覆盖前面的数据,发生溢出现象。


2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循环队列中,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

B)在循环队列中,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

C)在带链的队列中,队头指针与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

D)在带链的栈中,栈顶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栈中元素的个数

B【解析】在循环队列中,队头指针和队尾指针的动态变化决定队列的长度。带链的栈和带链的队列均采用链式存储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序号是不连续的,并且各结点在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也不一致,故头指针和尾指针或栈顶指针无法决定链表长度。


30.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 Q(1:50),初始状态为 front=rear=50。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rear=25,此后又插入一个元素,则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1,或50且产生上溢错误 B)51

C)26 D)2

A【解析】在循环队列运转起来后,当front=rear=25时可知队列空或者队列满,此后又插入了一个元素,如果之前队列为空,插入操作之后队列里只有一个元素;如果插入之前队列已满(50个元素),执行插入则会产生溢出错误。


31.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 Q(1:40),初始状态为 front=rear=40。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rear=15,此后又退出一个元素,则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 14 B)15

C)40 D)39,或0且产生下溢错误

D【解析】在循环队列运转起来后,当front=rear=15时可知队列空或者队列满,此后又退出一个元素,如果之前队列为空,退出操作会产生错误,队列里有0个元素;如果退出之前队列已满(40个元素),执行退出后,队列里还有39个元素。


32.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50),初始状态为front=rear=50。现经过一系列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rear=1,此后又正常地插入了两个元素。最后该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3 B)1 C)2 D)52

C【解析】在循环队列运转起来后,由front=rear=1可知队列空或者队列满,此后又可以正常地插入了两个元素说明插入前队列为空,则插入后队列元素个数为2。


33.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m),初始状态为空。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m,rear=m-1,此后从该循环队列中删除一个元素,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m-1 B)m-2 C)0 D)1

B【解析】在循环队列运转起来后,如果rear-front>0,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rear-front个;如果rear-front<0,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rear-front+m。该题中m-1<m,即rear-front<0,则该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m-1)-m+m=m-1。此后从该循环队列中删除一个元素,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m-1-1=m-2。


34.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m),初始状态为空。现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m-1,rear=m,此后再向该循环队列中插入一个元素,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 m B)m-1 C)1 D)2

D【解析】该题中m-1<m,即rear-front>0,则该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m-(m-1)=1。此后从该循环队列中插入一个元素,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1+1=2。


35.设循环队列为Q(1:m),其初始状态为front=rear=m。经过一系列入队与退队运算后,front=30,rear=10。现要在该循环队列中作顺序查找,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

A)19 B)20 C)m-19 D)m-20

D【解析】front=30,rear=10,front>rear,则队列中有10-30+m=m-20个元素,在作顺序查找时,最坏情况下(最后一个元素才是要找的元素或没有要查找的元素)比较次数为m-20次。


36.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m),初始状态为 front=rear=m。经过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后,front=1,rear=m。为了在该队列中寻找值最大的元素,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

A)0 B)1 C)m-2 D)m-1

C【解析】该题中1<m,即rear-front>0,则该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m-1。此在该队列中寻找值最大的元素,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m-1-1=m-2。


37.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50),初始状态为front=rear=50。经过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后,front-1=rear。为了在该队列中寻找值最大的元素,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

A)48 B)49 C)1 D)0

A【解析】该题中rear-front=front-1-front<0,则该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rear-front+50=front-1- front+50=49。在该队列中寻找值最大的元素,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49-1=48。


38.设循环队列的存储空间为Q(1:50),初始状态为front=rear=50。经过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后,front=rear-1。为了在该队列中寻找值最大的元素,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

A)1 B)0 C)49 D)50

B【解析】该题中rear-front=rear-(rear-1)>0,则该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rear-front=rear-(rear-1)=1。因队列中只有1个元素,故寻找值最大的元素不需要进行比较,即比较次数为0。


39.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与顺序存储结构相比,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点有

A)节省存储空间

B)插入与删除运算效率高

C)便于查找

D)排序时减少元素的比较次数

B【解析】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称为顺序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称为链表,两者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类型

优点

缺点

顺序表

(1)可以随机存取表中的任意结点

(2)无需为表示结点间的逻辑关系额外增加存储空间

(1)插入和删除运算效率低

(2)存储空间不便于扩充

(3)不便于对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

链表

(1)在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时,只需要改变指针即可,不需要移动元素

(2)存储空间易于扩充并且方便空间的动态分配

需要额外的空间(指针域)来表示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储密度比顺序表低


40.下列结构中属于线性结构链式存储的是

A)双向链表

B)循环队列

C)二叉链表

D)二维数组

A【解析】双向链表也叫双链表,是链表(采用链式存储结构)的一种,它的每个数据结点中都有两个指针,分别指向直接后继和直接前驱。循环队列是队列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二叉链表和二维数组属于非线性结构。


41.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中,其存储空间一般是不连续的,并且

A)前件结点的存储序号小于后件结点的存储序号

B)前件结点的存储序号大于后件结点的存储序号

C)前件结点的存储序号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后件结点的存储序号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正确

C【解析】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序号是不连续的,并且各结点在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也不一致,因此前件结点的存储序号与后件结点的存储序号之间不存在大小关系。


4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结点中具有两个指针域的链表一定是二叉链表

B)结点中具有两个指针域的链表可以是线性结构,也可以是非线性结构

C)循环链表是循环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D)循环链表是非线性结构

B【解析】结点中具有两个指针域的链表既可以是双向链表也可以是二叉链表,双向链表是线性结构,二叉链表属于非线性结构。循环链表是线性链表的一种形式,属于线性结构,采用链式存储结构,而循环队列是队列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


43.带链的栈与顺序存储的栈相比,其优点是

A)入栈与退栈操作方便

B)可以省略栈底指针

C)入栈操作时不会受栈存储空间的限制而发生溢出

D)所占存储空间相同

C【解析】带链的栈就是用一个线性链表来表示的栈,线性链表不受存储空间大小的限制,因此入栈操作时不会受栈存储空间的限制而发生溢出(不需考虑栈满的问题)。


4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带链栈的栈底指针是随栈的操作而动态变化的

B)若带链队列的队头指针与队尾指针相同,则队列为空

C)若带链队列的队头指针与队尾指针相同,则队列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D)不管是顺序栈还是带链的栈,在操作过程中其栈底指针均是固定不变的

A【解析】由于带链栈利用的是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所有空闲存储结点,因此随栈的操作栈顶栈底指针动态变化。带链的队列中若只有一个元素,则头指针与尾指针相同。


45.带链栈空的条件是

A)top=bottom=NULL

B)top=-1 且 bottom=NULL

C)top=NULL 且 bottom=-1

D)top=bottom=-1

A【解析】在带链的栈中,只会出现栈空和非空两种状态。当栈为空时,有top=bottom=NULL;当栈非空时,top指向链表的第一个结点(栈顶)。


46.在带链栈中,经过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后,如果top=bottom,则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或 1 B)0 C)1 D)栈满

A【解析】带链栈就是没有附加头结点、运算受限的单链表。栈顶指针就是链表的头指针。如果栈底指针指向的存储单元中存有一个元素,则当top=bottom时,栈中的元素个数为1;如果栈底指针指向的存储单元中没有元素,则当top=bottom时,栈中的元素个数为0。


47.某带链栈的初始状态为top=bottom=NULL,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bottom=20。该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20 D)不确定

B【解析】带链的栈就是用一个单链表来表示的栈,栈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链表中的一个结点。栈为空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为NULL;栈中只有一个元素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指向这个元素。


48.某带链栈的初始状态为top=bottom=NULL,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栈与退栈操作后,top=10,bottom=20。该栈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10 D)不确定

D【解析】带链的栈使用了链表来表示栈,而链表中的元素存储在不连续的地址中,因此当top=10,bottom=20时,不能确定栈中元素的个数。


49.带链队列空的条件是

A)front=rear=NULL

B)front=-1 且 rear=NULL

C)front=NULL 且 rear=-1

D)front=rear=-1

A【解析】带链的队列就是用一个单链表来表示的队列,队列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链表中的一个结点。队列空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为NULL。


50.在带链队列中,经过一系列正常的操作后,如果front=rear,则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0 或 1 D)队列满

C【解析】带链队列空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为NULL;队列中只有一个元素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指向这个元素。


51.某带链的队列初始状态为front=rear=NULL。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rear=10。该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1或0 D)不确定

B【解析】带链队列空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为null;队列中只有一个元素时,头指针和尾指针都指向这个元素。


52.某带链的队列初始状态为front=rear=NULL。经过一系列正常的入队与退队操作后,front=10, rear=5。该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

A)4 B)5 C)6 D)不确定

D【解析】带链的队列使用了链表来表示队列,而链表中的元素存储在不连续的地址中,因此当front=10,rear=5时,不能确定队列中元素的个数。


5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循环链表中有一个表头结点

B)循环链表是循环队列的存储结构

C)循环链表的表头指针与循环链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均指向表头结点

D)循环链表实现了空表与非空表运算的统一

B【解析】循环链表是指在单链表的第一个结点前增加一个表头结点,队头指针指向表头结点,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的值由NULL改为指向表头结点。循环链表是线性表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循环队列是队列的一种顺序存储结构。


54.从表中任何一个结点位置出发就可以不重复地访问到表中其他所有结点的链表是

A)循环链表

B)双向链表

C)单向链表

D)二叉链表

A【解析】在循环链表中,所有结点的指针构成了一个环状链,只要指出表中任何一个结点的位置,就可以从它出发不重复地访问到表中其他所有结点。


55.非空循环链表所表示的数据结构

A)有根结点也有叶子结点

B)没有根结点但有叶子结点

C)有根结点但没有叶子结点

D)没有根结点也没有叶子结点

A【解析】循环链表表头结点为根结点,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为叶子节点,虽然它含有一个指向表头结点的指针,但是表头结点并不是它的一个后件。


56.下列结构中为非线性结构的是

A)树 B)向量 C)二维表 D)矩阵

A【解析】由定义可以知道,树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在数这种数据结构中,所有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


57.某棵树中共有25个结点,且只有度为3的结点和叶子结点,其中叶子结点有7个,则该树中度为3的结点数为

A)6 B)7 C)8 D)不存在这样的树

D【解析】根据题意,树中只有度为3的结点和叶子结点(7个),则度为3的结点有25-7=18个;又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设度为3的结点数为n,则3n+1=25,得n=8。两种方式得到的度为3的结点数不同,故不存在这样的树。


58.某棵树的度为4,且度为4、3、2、1的结点个数分别为1、2、3、4,则该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为

A)11 B)9 C)10 D)8

A【解析】设叶子结点数为n,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4×1+3×2+2×3+1×4+n×0+1=21,则n=21-1-2-3-4=11。


59.设一棵树的度为3,共有27个结点,其中度为3,2,0的结点数分别为4,1,10。该树中度为1的结点数为

A) 11 B) 12 C) 13 D)不可能有这样的树

B【解析】设度为1的结点数为n,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3×4+2×1+1×n+0×10+1=27,则n=12。


60.设一棵度为3的树,其中度为2,1,0的结点数分别为3,1,6。该树中度为3的结点数为

A)1

B)2

C)3

D)不可能有这样的树

A【解析】设树的结点数为n,则度为3的结点数为n-3-1-6=n-10,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3×(n-10)+2×3+1×1+0×6+1=n,解得n=11,则度为3的结点数为n-10=11-10=1。


61.设一棵树的度为3,其中没有度为2的结点,且叶子结点数为5。该树中度为3的结点数为

A) 3

B)1

C) 2

D)不可能有这样的树

C【解析】设树的结点数为m,度为3的结点数为n,则度为1的结点数为m-n-5, 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3×n+1×(m-n-5)+5×0+1=m,则n=2。


62.度为3的一棵树共有30个结点,其中度为3,1的结点个数分别为3,4。则该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为

A) 14

B) 15

C) 16

D)不可能有这样的树

B【解析】设叶子结点数为n,则度为2的结点数为30-3-4-n=23-n,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3×3+2×(23-n)+1×4+0×n+1=30,则n=15。


63.设某棵树的度为3,其中度为2,1,0的结点个数分别为3,4,15。则该树中总结点数为

A)不可能有这样的树

B)30 C)22 D)35

A【解析】设树的总结点数为n,则度为3的结点数为n-3-4-15=n-22,根据树中的结点数=树中所有结点的度之和+1,得3×(n-22)+2×3+1×4+0×15+1=n,则n=27.5,求出的结点数不为整数,故不可能有这样的树存在。


64.某二叉树共有845个结点,其中叶子结点有45个,则度为1的结点数为

A)400 B)754 C)756 D)不确定

C【解析】叶子结点有45个,根据在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则度为2的结点数为44个,因此度为1的结点数为845-45-44=756个。


65.某二叉树中有15个度为1的结点,16个度为2的结点,则该二叉树中总的结点数为

A)32

B)46

C)48

D)49

C【解析】根据在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得度为0的结点数为16+1=17个,故总的结点数=17+15+16=48个。


66.某二叉树共有730个结点,其中度为1的结点有30个,则叶子结点个数为

A) 1

B)351

C) 350

D)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D【解析】设叶子结点数为n,根据在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则度为2的结点数为n-1,n+n-1+30=730,得n=350.5。由于结点数只能为整数,所以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67.某二叉树中共有350个结点,其中200个为叶子结点,则该二叉树中度为2的结点数为

A)不可能有这样的二叉树

B)150

C)199

D)149

A【解析】叶子结点数为200,根据在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则度为2的结点数为199,199+200>350,故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68.某二叉树的深度为7,其中有64个叶子结点,则该二叉树中度为1的结点数为

A)0

B)1

C)2

D)63

A【解析】叶子结点有64个,根据在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则度为2的结点数为63个;又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则该二叉树最多有27-1=127个结点。64+63=127,因此该树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


69.深度为7的二叉树共有127个结点,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二叉树是满二叉树

B)该二叉树有一个度为1的结点

C)该二叉树是完全二叉树

D)该二叉树有64个叶子结点

B【解析】满二叉树满足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本题中二叉树深度为7且有127个结点,满足27-1=127,达到最大值,故此二叉树为满二叉树,也是完全二叉树。满二叉树第k层上有2k-1结点,则该二叉树的叶子结点数为27-1=64个。满二叉树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


70.深度为5的完全二叉树的结点数不可能是

A)15

B)16

C)17

D)18

A【解析】设完全二叉树的结点数为n,根据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个结点,再根据完全二叉树的定义可知,2k-1-1<n≤2k-1。本题中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5,则25-1-1<n≤25-1,15<n≤31。因此,结点数不能为15。


71.某完全二叉树共有256个结点,则该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

A)7

B)8

C)9

D)10

C【解析】根据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本题中完全二叉树共有256个结点,则深度为[log2256]+1=8+1=9。


72.深度为7的完全二叉树中共有125个结点,则该完全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为

A)62

B)63

C)64

D)65

B【解析】在满二叉树的第k层上有2k-1个结点、且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则深度为6的满二叉树共有26-1=63个结点,第6层上有26-1=32个结点。本题是深度为7的完全二叉树,则前6层共有63个结点,第7层的结点数为125-63=62个且全为叶子结点。由于第6层上有32个结点,第7层上有62个结点,则第6层上有1个结点无左右子树(该结点为叶子结点)。因此,该完全二叉树中共有叶子结点62+1=63个。


73.在具有2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中,叶子结点个数为

A)n

B)n+1

C)n-1

D)n/2

A【解析】由二叉树的定义可知,树中必定存在度为0的结点和度为2的结点,设度为0结点有a个,根据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得度为2的结点有a-1个。再根据完全二叉树的定义,度为1的结点有0个或1个,假设度1结点为0个,a+0+a-1=2n,得2a=2n-1,由于结点个数必须为整数,假设不成立;当度为1的结点为1个时,a+1+a-1=2n,得a=n,即叶子结点个数为n。


74.下列数据结构中为非线性结构的是

A)二叉链表

B)循环队列

C)循环链表

D)双向链表

A【解析】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也称为二叉链表,二叉树是树的一种,属于非线性结构。


7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完全二叉树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B)有两个指针域的链表就是二叉链表

C)有的二叉树也能用顺序存储结构表示

D)顺序存储结构一定是线性结构

C【解析】在计算机中,二叉树通常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但对于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来说,可以按层进行顺序存储。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虽然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但仍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因此D项错误。双向链表也有两个指针域,因此B项错误。


76.有二叉树如下图所示:

则前序序列为

A)ABDEGCFH

B)DBGEAFHC

C)DGEBHFCA

D)ABCDEFGH

A【解析】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故本题前序序列是ABDEGCFH。

中序遍历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跟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跟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故本题的中序序列是DBGEAFHC。

后序遍历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故本题的后序序列是DGEBHFCA。


77.设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EGHCFIJ,中序序列为DBGEHACIFJ。则后序序列为

A)JIHGFEDCBA

B)DGHEBIJFCA

C)GHIJDEFBCA

D)ABCDEFGHIJ

B【解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EGHCFIJ,由于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可以确定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是A。再由中序序列为DBGEHACIFJ,可以得到结点D、B、G、E、H位于根结点的左子树上,结点C、I、F、J位于根结点的右子树上。由于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都是先遍历左子树,故本题后序遍历首先访问D结点;再由后序遍历是最后访问根结点,故本题后序遍历最后访问的结点是根结点A。采用排除法可知,后续序列为DGHEBIJFCA。


78.某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为CBADE,后序遍历序列为CBEDA,则前序遍历序列为

A)CBADE

B)CBEDA

C)ABCDE

D)EDCBA

C【解析】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为CBEDA,由于后序遍历最后访问根结点,可以确定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是A。再由中序遍历序列为CBADE,可以得到子序列(CB)一定在左子树中,子序列(DE)一定在右子树中。结点C、B在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中顺序未变,说明结点B是结点C的父结点;结点D、E在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中顺序相反,说明结点D是结点E的父结点。因此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为ABCDE。


79. 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CDEFG,中序序列为DCBAEFG,则该二叉树的深度(根结点在第1层)为

A)2

B)3

C)4

D)5

C【解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CDEFG,则A为根结点;中序序列为DCBAEFG,可知结点D、C、B位于根结点的左子树上,结点E、F、G位于根结点的右子树上。另外,结点B、C、D在前序序列和中序序列中顺序相反,则说明这三个结点依次位于前一个结点的左子树上;结点E、F、G顺序未变,则说明这三个结点依次位于前一个结点的右子树上。故二叉树深度为4。


80.设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均为ABCDEFGH,则该二叉树的后序序列为

A)ABCDHGFE

B)DCBAHGFE

C)EFGHABCD

D)HGFEDCBA

D【解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均为ABCDEFGH,可知二叉树根结点为A,且根结点A只有右子树,没有左子树。同理,可以推出结点B只有右子树无左子树。依此类推,该二叉树除叶子结点外,每个结点只有右子树无左子树。因此该二叉树的后序序列为HGFEDCBA。


81.某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与中序遍历序列相同,均为ABCDEF,则按层次输出(同一层从左到右)的序列为

A)CBAFED

B)FEDCBA

C)DEFCBA

D)ABCDEF

B【解析】该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与中序遍历序列均为ABCDEF,则根结点为F;根结点F只有左子树,右子树为空。即ABCDE是根结点F的左子树集合。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就后序遍历序列与中序遍历序列均为ABCDE的子树,同理可得左子树集合的根结点为E,且根结点E只有左子树无右子树。依次类推,该二叉树除叶子结点外,每个结点只有左子树无右子树,结构如下:

按层次输出(同一层从左到右)的序列为FEDCBA。


82.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FHCEG,中序序列为HFDBACEG。该二叉树按层次输出(同一层从左到右)的序列为

A)HGFEDCBA

B)HFDBGECA

C)ABCDEFGH

D)ACEGBDFH

C【解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FHCEG,可以确定这个二叉树的根结点是A;再由中序序列HFDBACEG,可以得到HFDB为根结点A的左子树,CEG为根结点A的右子树。同理依次对左子树HFDB和右子树CEG进行同样的推理,得到该二叉树的结构如下:

该二叉树按层次输出(同一层从左到右)的序列为ABCDEFGH。


83.某完全二叉树按层次输出(同一层从左到右)的序列为ABCDEFGH。该完全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

A)ABCDEFGH

B)ABDHECFG

C)HDBEAFCG

D)HDEBFGCA

B【解析】完全二叉树的特点是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根据这一特点,再根据题意输出序列为ABCDEFGH,可以得到该二叉树的结构如下:

故此完全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HECFG。


84.设非空二叉树的所有子树中,其左子树上的结点值均小于根结点值,而右子树上的结点值均不小于根结点值,则称该二叉树为排序二叉树。对排序二叉树的遍历结果为有序序列的是

A)前序序列

B)中序序列

C)后序序列

D)前序序列或后序序列

B【解析】中序遍历的次序是先遍历左子树,再遍历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而在排序二叉树中,左子树结点值<根结点值≤右子树结点值,要使对排序二叉树的遍历结果为有序序列,只能采用中序遍历。


85.设二叉树中共有15个结点,其中的结点值互不相同。如果该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则该二叉树的深度为

A)4

B)6

C)15

D)不存在这样的二叉树

C【解析】在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中,如果各结点值互不相同,若该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则说明该二叉树只有右子树,左子树为空,二叉树的深度为n;若该二叉树的后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则说明该二叉树只有左子树,右子树为空,二叉树的深度为n。故本题中二叉树的深度为15。


86.在长度为n的顺序表中查找一个元素,假设需要查找的元素一定在表中,并且元素出现在表中每个位置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则在平均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

A)n/4

B)n

C)3n/4

D)(n+1)/2

D【解析】在顺序表中查找,最好情况下第一个元素就是要查找的元素,则比较次数为1;在最坏情况下,最后一个元素才是要找的元素,则比较次数为n。则平均比较次数:(1+2+┉+n)/n=(n(n+1)/2)/n=(n+1)/2。


87.在长度为n的顺序表中查找一个元素,假设需要查找的元素有一半的机会在表中,并且如果元素在表中,则出现在表中每个位置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则在平均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大约为

A)n

B)3n/4

C)n/2

D)n/4

B【解析】在顺序表中查找,最好情况下第一个元素就是要查找的元素,则比较次数为1;在最坏情况下,最后一个元素才是要找的元素,则比较次数为n。这是找到元素的情况。如果没有找到元素,则要比较n次。因此,平均需要比较:找到元素的情况×+未找到元素的情况×=(1+2+┉+n)/n×+n×=,大约为。


88.下列算法中均以比较作为基本运算,则平均情况与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相同的是

A)在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中寻找最大项

B)在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中进行顺序查找

C)在顺序存储的有序表中进行对分查找

D)在链式存储的有序表中进行查找

A【解析】寻找最大项,无论如何都要查看所有的数据,与数据原始排列顺序没有多大关系,无所谓最坏情况和最好情况,或者说平均情况与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是相同的。而查找无论是对分查找还是顺序查找,都与要找的数据和原始的数据排列情况有关,最好情况是第1次查看的一个数据恰好是要找的数据,只需要比较1次;如果没有找到再查看下一个数据,直到找到为止,最坏情况下是最后一次查看的数据才是要找的,顺序查找和对分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分别是n和log2n,平均情况则是1~最坏情况的平均,因而是不同的。


89.线性表的长度为n。在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为n-1的算法是

A)顺序查找

B)同时寻找最大项与最小项

C)寻找最大项

D)有序表的插入

C【解析】顺序查找要逐个查看所有元素,会比较n次。在最坏情况下,寻找最大项无论如何需要查看表中的所有元素,n个元素比较次数为n-1。同时寻找最大项和最小项,需要为判断较大值和较小值分别进行比较,会有更多的比较次数。有序表的插入最坏情况下是插入到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的后面位置,则会比较n次。


9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二分查找法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线性表

B)二分查找法适用于任何存储结构的有序线性表

C)二分查找法适用于有序循环链表

D)二分查找法适用于有序双向链表

A【解析】二分查找法(又称对分查找法)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在此所说的有序表是指线性表的中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即从小到大,但允许相邻元素值相等)。


91.设有序线性表的长度为n,则在有序线性表中进行二分查找,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为

A)n(n-1)/2

B)n

C)nlog2n

D)log2n

D【解析】有序线性表的长度为n,设被查找元素为x,则二分查找的方法如下:将x与线性表的中间项比较:若中间项的值等于x,则说明查到,查找结束;若x小于中间项的值,则在线性表的前半部分(即中间项以前的部分)以相同的方法进行查找;若x大于中间项的值,则在线性表的后半部分(即中间项以后的部分)以相同的方法进行查找。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查找成功或子表长度为0(说明线性表中没有这个元素)为止。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二分查找只需要比较log2n次。


92.在长度为97的顺序有序表中作二分查找,最多需要的比较次数为

A)48

B)96

C)7

D)6

C【解析】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二分查找只需要比较log2n次。本题中n=97,最多需要的比较次数为log297,6<log297<7,故需要比较7次。


93.设表的长度为n。下列查找算法中,在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最少的是

A)顺序查找

B)寻找最大项

C)寻找最小项

D)有序表的二分查找

D【解析】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顺序查找为n,寻找最大项和最小项均为n-1,有序表的二分查找为log2n。


94.设顺序表的长度为40,对该表进行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需要的比较次数为

A)40

B)41

C)780

D)820

C【解析】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排序,在最坏情况下,冒泡排序需要经过n/2遍的从前住后的扫描和n/2遍的从后住前的扫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本题中n=40,故比较次数为40×(40-1)÷2=780。


95.在快速排序法中,每经过一次数据交换(或移动)后

A)只能消除一个逆序

B)能消除多个逆序

C)不会产生新的逆序

D)消除的逆序个数一定比新产生的逆序个数多

B【解析】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快速排序的思想是:从线性表中选取一个元素,设为T,将线性表中后面小于T的元素移到前面,而前面大于T的元素移到后面,结果就将线性表分成两部分(称两个子表),T插入到其分割线的位置处,这个过程称为线性表的分割,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对分割出的子表再进行同样的分割。快速排序不是对两个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可以实线通过一次交换而消除多个逆序,但由于均与T(基准元素)比较,也可能会产生新的逆序。


作者:Mac1996 鹅城子不语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事业单位考试(sydw.cn)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