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公共基础知识]换了风景换了城

2022-10-17 08:16:35 阅读()公共基础知识
推荐题库

来源:华声在线

“美好武陵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二

换了风景换了城

——常德市武陵区推进棚改征拆提升城市品质纪实

姜鸿丽 万 成 郭海龙 黄文斌 董 颖

金秋时节,站在太阳山上俯瞰常德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穿紫河蜿蜒在城市中央,像一条绿色的腰带,让常德城变得灵动;城市各大公园、休闲场所游人如织,好不惬意;夜晚华灯初上,人们坐上游船,穿过画桥烟柳,在桨声灯影里,寻回童年的乡愁。

几年弹指一挥间,武陵城却换了风景、换了人间。这无不得益于武陵区着力推进棚改征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结出的硕果,让武陵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城市大美画卷。

城东片区正崛起

每到傍晚或周末休息,位于常德市建设东路东城巷附近的永安公园就人流如织,孩童来到儿童游乐区和彩虹跑道尽情地玩耍。市民在这里跳舞、散步,不亦乐乎。

家住常德市武陵区永安街道甘露寺社区的居民曾力华就来这里健身散步。“我们城东片区的老百姓也能够听得见鸟鸣,看得到绿树了。以前没有公园,道路也不畅通,现在变样了,听说以后还要建商场、学校,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提高。”曾力华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城东片区正在提质改造,建设路两厢项目已有1000多户居民征拆棚改。她家的房子单门独院,修得很讲究,但她还是爽快地签字搬迁,“我希望城东片区越建越好!”

城东是常德城市的“乡愁”,记录了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一直以来,由于常德城区“西延北拓”战略的发展需要,城东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死角”。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不完善,街道狭窄拥堵,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多,与大美常德的城市形象相去甚远,市民对城东提质改造的呼声越来越高。

“城东片区是常德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是常德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常德人民的城市记忆。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全力推进城东片区的提质改造工作,以实际成果回应群众期盼,将城东片区打造成城市发展新亮点,人民群众的满意点,推动常德实现高质量发展。”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致力推动城东片区提质改造。

去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城东片区提质改造,修建占地2.6公顷的永安公园,修建了红旗路和东城巷两条道路,拉通了建设东路,解决了城东的交通“肠梗阻”。现在,城东片区提质改造由武陵区负责推进。该区按照“拆、改、控、招、建、储”六字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城东片区提质改造,将其建设成为9平方公里的新型生态片区,建设城市公园、商业住宅和城市综合体,打造常德城市新亮点,一幅城东片区强势崛起的发展画卷次第展开。

腾出发展新空间

每一个项目的落地,征拆棚改是前期保障。武陵区坚持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原则,采取精细拆迁、情感拆迁,让“天下第一难事”得以顺利推进,不断刷新了征拆棚改的“武陵速度”,给武陵区的城市腾出发展的新空间。

在推进征拆棚改中,武陵区鼓励货币补偿,奖励提前搬迁,救助困难家庭,落实住房保障。该区入户宣讲政策,全流程依法公开,严格执行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绝不优亲厚友;公开实物补偿或安置资格补偿明细,采取集中签约的方式打消被征拆户的疑虑。同时,精细管理项目,对居民住房困难、患病等情况入户摸排,分门别类逐个解决。打好“情感牌”,千方百计为被征拆户提供优惠团购房源,帮助特殊群体搬家,解决大病救助和子女就学等问题,并开展回访关注后续生活问题。

武陵区在征拆棚改中,把对被征拆户的人文关怀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年4月,武陵区穿紫河街道贾家湖东侧棚改项目启动征收,居民邱玉枝的房子被征收。按照原计划,5月19日开始倒房。然而,这里紧邻常德市一中,很多学生租住在这里,冲刺高考。“倒房日期能不能推迟一些,免得学生家长四处找房,影响孩子高考。”邱玉枝向该街道征拆干部周红兰提议。周红兰实地走访后,第一时间向穿紫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徐超汇报情况。经过研究,采纳了居民的建议,“礼让”高考,推迟一个月腾房。现在说起推迟腾房,曾经租住在这里陪儿子高考的王跃前仍然竖起大拇指:“我儿子已经考入了广州工业大学,真为政府的人性化做法点赞。”

征拆棚改拆出了城市发展新面貌。近几年,该区拆迁1万多户,征地1.6万亩,3.6万棚改居民搬进了新居,保障了穿紫河风光带、永安公园等200多个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今年1至8月,完成棚改签约1218户、征拆签约1536户,常益长高铁、过江隧道等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改”出幸福万年长

走进老西门水街入口,老西门博物馆,回迁的居民楼,古色古香的窨子屋,繁华的商业街,在天色的映照下疏影成梦。一条弯曲的护城河环绕,这里是老西门棚户区改造的典范,至今为常德人所津津乐道。区别于千篇一律的“棚改面孔”,不仅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迁回了家,还复兴了人们对小西门的历史记忆。

今年77岁的老西门居民钱永华以前和女儿、外孙挤住在20多平方米的“筒子楼”里。2011年,老西门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改造老街巷8处,恢复护城河段约500米。老西门原居民回迁,钱永华搬进了新居。他激动地说:“原来我们一家人挤在狭窄的空间里,家不像家。现在我们不仅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环境更优美,简直换了一个新天地!”

居者有其屋,是群众最基本的幸福追求。在棚户区改造中,武陵区把提质升级和完善配套有机结合,实现了“改造一片,激活一片”。自2011年武陵区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以来,累计完成改造户数约3.6万户,改造面积约230万平方米。老西门、天源星城等棚户区改造样板工程,颠覆了人们对棚改的认知,成长为城市的新地标,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又承载了市民的乡愁,市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推进新项目建设的同时,今年,武陵区还推进了老旧小区改造和小街小巷建设工作,计划改造16个老旧小区,建设8条小街小巷,目前已有一批小区开工;小街小巷建设将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进一步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城东片区提质改造的推进,随着城市重大项目的落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定会华丽绽放。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事业单位考试(sydw.cn)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