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年上岸,在职备考,而且还是备考公基+职测两科。用了两个月,一次性在广东上岸,当时备考公基用了二十多天。希望我下面的分享能够帮助到你。
在此之前,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公基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公基能有多难,再难能难过找对象?公基不到一个月就能搞定,我单身都二十几年了,不还是一个人过520,一个人过七夕。
不要被它这个“唬人”的外表给吓着了,仔细思考一下公基考的这些科目,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地理科技,省情省况。有让人头疼的数学和英语吗?没有吧,有让人看着就头晕的的推理题公共基础知识怎么提高吗?也没有吧。
公基知识量虽然庞大,但是知识点都是固定的,除了法律可能会随着发展部分条款有所调整,政治,经济,历史等一些知识可以说是千古不变,不要想着有人穿越去改变历史,不用想,这不可能。
备考公基要做的只需要把知识点记住,就能得分了。备考的时候就只需要解决“记”的问题就可以了。
感觉像是一句废话,备考公基不就是记吗,关键是这么多知识点该怎么去记,才能记得牢,记得快。方法当然有,各位看官也不用着急,请容我细细道来。
- FIRST - 备考之前先学会给自己减负
备考公基千万不要有把知识点全部掌握的念头。不说其他,单说人文历史,中国上下五千积攒下的文化宝库,岂是想全被掌握就能掌握的。也没有明文规定要全部都要记住,只需要把一些必考点,常考点掌握,一些考四五回也遇不到的知识点了解即可。
公共基础中,政治,经济,法律永远都是重头戏,很多知识点都是必考题,公基考试中分值占比最大。需要全部掌握。公文和管理比较容易记,容易得分,尽量掌握,备考的重心可以稍微往“政、经、法”上倾斜。
像历史,地理,科技,省情省况这些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碎,建议多了解,多积累,能积累多少算多少。
减负完之后,是不是感觉自己的任务量直接轻了一半,接下来结合我之前的备考经验,说说什么方法可以更好更快的备考公基。
- SECOND - 先从0做到1再说
从0到1永远是最难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公基要想考高分,基础是必须要打牢的,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习。
公基中大部分的知识,在中学,大学期间我都有学过,也有活这么大头一次见得公文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也有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法律。就算是之前学过的政治,历史,地理,过去这么长时间,也都打包还给老师了,更何况那些没有接触过,或者很少接触的,都要从头学过。
学习-教材是必须要有的
教材其实没有必要纠结,只要是大机构,都可以买,反正买回来都是一整本的考试大纲。别指望着教材能帮助提高公基的备考效率,即便现在很多的教材有标注的有重难点,任务量还是很大。像极了大学期末考前,老师把整本书都画成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提高
我备考的时候用的是《中公的公基教材》,总体感觉还行,重点知识都有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里面很多的思维导图,还是比较好用的。其他机构的没有用过,这里不做评价。
学习-要最好找个老师
不管是备考什么考试,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报不报班,自己备考能过吗。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自己很清楚。如果自己是一个自制力,领悟力,执行力很强的的人,可以尝试一下自己备考。
但如果像我一样,一边喝着肥宅快乐水,一边说要减肥的人,最好还是别强求自己了。有捷径为什么不走?
关于选课,我有话要说:
如果备考时间余额不足的,不要选直播课,我之前报了某机构的公基基础课,直播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讲的非常细致,知识点没讲多少,光是互动就废了一小半的时间。幸运的是有录播,1.5倍速刷完,发现讲了不到两个章节的内容。看了两天,实在看不下去,换成了《徐哲公基速学课》。
如果是备考时间长的,想深入学习的还是可以试一下直播课的,直播课有一点比较好,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有助教老师答疑。
平时没有什么事的朋友,报个地面班也是可以的,当地的老师对当地的考情比较了解,教学起来更有针对性。也有不好的地方,时间不灵活。老师讲的内容也不能随时的去回放。
总之学习最好是跟着老师学效率会更高一点,虽然说路都是踩出来的,有别人踩好的路,为啥还要自己花功夫去踩,要万一踩着坑了呢。
想要快速的掌握知识点,习题也是不可少的,准备好往年真题和中公的《公基6000题》就够了。
老师有了,教材有了,习题有了,剩下的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
拿到教材之后不要着急学,先把目录看一遍,我记得中公的教材第一章应该是省情,然后是政治,法律,经济好像。这也能看得出来这几个知识板块有多重要。通过目录每个章节都有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个数。然后把教材合住,没错,只需要看目录就可以了。
不要舍不得,盲目的抱着书去学,只会影响拔刀的速度。如果想提高公基的备考效率,就不能只靠一本中公教材,《徐哲公基速学课》一定要认真的看。在看到一些重要的板块可以放慢速度,认真听老师的案例分析,结合着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去理解记忆。
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各个知识板块对应的思维导图,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本上不用写的太详细,只需要记下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标好对应的教材页码就可以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原理,人遗忘的速度是由快到慢的,为了保证刚学到的知识马上忘记,最好在每看完一节课,结合着公基6000题按照知识章节进行练习。练到看到题干能果断选出正确答案为止。
之前我刷完公基速学课,加上练习巩固,大概用了15天左右,公基知识点掌握了有一大半,大概达到了70分的水平。丛0到1的目标也算达到了。如果是全职备考的话,应该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对了,记得在手机上安装几个刷题app,在没有时间刷题的时候,特别实用。简直是像我一样在职备考者的神器,有些app还带有模拟功能,做完阶段性的模拟,还分析各个模块的正确率,非常方便。
- THIRD - 做好了从0到1,从1到多就简单了
从1到多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保证之前学到的不要忘,第二保证之前没有掌握的掌握住。
保证之前学的知识不忘,很容易,每天抽时间把之前做的笔记过一遍。不是只背思维导图上那几个关键字,而是根据关键字能够在脑中联想到具体的知识点。在过知识点的同时,要确保一些重点知识能够背诵。比如马哲,毛中特这些。
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知识点做到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能叙述出来,比如,公文的作用和特点等。
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读熟就行,比如,古代王安石变法,只需要了解大概的内容就可以,遇到选择题感觉哪个熟悉,选哪个。
这是我之前报考时的要求,因为备考的时候还在上班,备考时间有限,用这样的方法节约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最好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过。做到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能够复述出来具体的内容。
遇到想不起来的打开教材仔细多读几遍,或者再刷一遍公基速学课。看一下老师当初是怎么讲的。
每天回顾笔记的时间段,尽量专门抽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最好是上午或者是晚上。上午,头脑清晰的时候,不容易犯困。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股回顾知识点,消磨一下精力。早晨和睡前都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候。
我一般都是在晚上,早上要上班,没有办法腾出两三个小时的完整时间去回顾知识点。都是把笔记本上的思维导图拍成照片,存在手机里,在睡觉前记一遍。而且我发现,回顾知识有很好的助眠效果。
除了固定时间外,另外一些零碎的时间点也可以利用起来,在坐地铁的时候,可以利用通勤时间听一些关于公基备考的音频。或者去积累一些人文,地理,科技相关的知识,让小小的时间发胡大大的价值。
固本之后,就要掌握那些没有掌握住。怎么判断自己知识点有没有掌握住。最好的办法是做题。
这个阶段最好是用真题,如果真题卷用完了,可以用押题卷也行。押题卷的范围比较广,更适合查漏补缺。
不需要分模块进行练习。做题的时候,看有没有一些自己没有备考到知识点。如果遇到了,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抽空的时候翻一翻,加深记忆。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乍一看感觉很熟,但想半天也想不起来的知识点。这个也说明知识点没有掌握住。记忆模糊的知识点也要做好标记,下次过知识点的时候,多瞅两眼,确保下次见面的时候也能很快的认出来。
切忌不要记一半忘一半。特别是法律,年龄差一岁,同样的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就不一样了。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公基成绩,一定要抽时间去关注一些时政新闻,特别是一些重大会议,重要文件。常常会以材料的形式出现在题干中,提前了解,才能更好的应对。不至于考试的时候一脸懵的思考半天。这是我“以身试法”总结出来的经验。
通过每天对知识的回顾和补充,持续10天,拿下公基80的知识点也没有太大问题。这个程度完全可以应对公基考试了。
- FINAL - 说两个备考公基常见的问题
第一,盲目相信唯书论,还有的盲目无书论
这是两个极端,经常见到有人问,公基只看书行不行,或者不看书行不行,答案都是不行的。
只看书不能说一点用没有,有用,但是效率低,我在前面举了一个例子,只看书就好比自己去修路,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逐渐磨平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备考意志。整不好还有容易掉头发。很多人觉得公基难不好背,多半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买书也不行,首先,备考手里没有书,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吗?其次,这么多知识点没有书你怎么记,拿到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去收集吗?
第二,盲目相信唯题论。
也有很多人问公基只刷题行不行,答案肯定也是不行的,就像是练武一项,下盘都还没有练稳,就想着和别人比划比划,结局很定是很惨烈的。
前面也提到过,公基主要备考方式就是记,记,记!,知识点记不住就是做不对题。想要靠刷题去把一个个知识点给掌握,其效果就和姜太公钓鱼一样——愿者上勾。“刷”到了就是你的,“刷”不到,考试的时候就只能干瞪眼。
......
最后做一个总结,公基其实不难,只要备考的时候不出现刚刚提到的问题,把徐哲公基速学课吃透,加上及时练习巩固,再不断的回顾,查漏补缺。你也可以轻松拿下公基。
好了,就说到这吧
请勿白嫖,请留下三连再走。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发布·(2022-09-18 08:09:43)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