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战略部署,最早是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要想理解这项改革,首先得清楚我们的经济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改革是针对问题的,明确了病因,也就不难理解药方了。
第一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而不是需求侧的。
过去,大家都认为经济下行主要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问题出在需求侧,解决问题就是刺激需求。给员工涨工资,给私企减点税,给中产阶级降个税,给弱势群体发购物券,大家有钱了就会去消费,消费一起来生产也就起来了,经济不就兴旺了嘛。
那么,是不是这么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看到我们的消费其实并不少,且很多消费外流了。比如很多幼儿家长会选购国外品牌的奶粉,比如出境旅游的人数和消费金额远远大于入境游客人数和消费金额,比如很多人抢购日本马桶盖、德国不粘锅,比如我们买一部苹果、国内代工企业只能赚个零头、大头被外国人赚走,等等。我们有很多消费,但拉动的是别人家的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刺激需求,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简单来说,我们经济出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
第二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所谓周期性问题,是指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自我回归正常的经济矛盾。比如养猪,养猪的人多了,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增加而超出市场需求,造成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但是价格下跌很快会传导到生产端(也就是供给侧),很多养猪户一看养猪不挣钱了,也就放弃或减少了养猪,那么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价格就会再次回升,从而吸引新的生产者入局,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周期循环。这个过程由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调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错配的要素资源会自动调整,不需要政府出面调节,这叫周期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的矛盾是结构性的,难以在短期内自我化解的。比如我要的是苹果,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香蕉;我要的是优质教育、医疗,优质生活用品,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钢铁水泥,这就是要素资源的结构性错配。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思,就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其核心在于,重新调整错配的生产要素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使其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以后,其内涵和主要任务是在不断变化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0版,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
所谓去产能,就是通过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去掉多余的产能。一方面,关掉一些企业、减少了竞争,剩下的企业至少能活下去了,可能慢慢还会活的比较滋润;另一方面,去产能以后清空出来的这些资金、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等要素资源必然会寻找新的出口——总不能在家闲着,经过一段痛苦的摸索过程,终归会找到市场的需求痛点,那么这个资源也就能配置到正确的位置了。
那么问题来了,关哪些企业、不关哪些企业?衡量标准其实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四个字:节能环保。如果一定要关掉一些企业,显然是关掉那些污染大的、耗能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这几年环保抓的一年比一年严的原因所在。很多人抱怨这样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其实是没有看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懂了就不会这样抱怨了,自己主动就要去找新的出路了。
去库存,主要是去房地产的库存;去杠杠,主要是降低政府的债务水平。这两项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是房地产库存太多,还是政府负债太高,显然都是风险隐患,一旦暴雷,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同样也是调节资源的配置:银行把钱都贷给你政府了(因为这个有财政收入背书,风险小啊),企业贷款就更难了,降低你政府的负债,也就是在倒逼银行更多地去支持实体经济,这才是我们希望资金去到的地方。
降成本,主要是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包括税、费、水电气等等,最重要的,还是降低制度性成本。比如过去企业去办个批文可能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章,这得耽误多少功夫!所以我们近几年大力地搞“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要降低这个制度性成本,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这是最大的降成本。
降低了成本,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了,也就会考虑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创新。试想企业都活不下去,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创新。而把资源投入到创新之中,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要素资源结构性调整嘛?
补短板,主要是补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基本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短板。
补短板一方面主要是投资的问题。过去我们什么都缺,所以我们投什么都是对的,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很多东西我们不缺了,那么再投资可能就是错的。比如过去大城市没有机场,那你建机场肯定是对的;但是现在一二线城市都有了机场,再建就只能给三线城市建了,那这个回报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建好以后有没有那么多人去坐这个飞机?补短板的话,就是明确提出了新的投资方向,生态、扶贫、基本公共服务等等,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很缺乏的,要投资就得往这些方面投,往这方面投,基本上是产出大于投入,基本上不会错。
另一个就是创新的问题。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动力,这个主要靠创新。比如芯片,从2008年开始,我国在进口芯片上的花费就超过了原油,2017年进口额高达2601亿美元,如果这块我们能自己干,这能养活多少人!再比如大飞机,咱们要么买波音,要么买空客,动辄也是几百亿美元,这又是多大的市场!再比如,供给侧创新不足导致我们很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意味着别人随时可以“卡”你的脖子。这都是我们的短板,也都是我们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各种要素资源进入的领域。每突破一个,那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都能让我国经济往前跨上一大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版,就是“破”、“立”、“降”。
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所谓“破”,指的是破除无效供给。如果说之前提出的“去产能”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在这次会议以后,就不再遮掩,不仅明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而且明确提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依法依规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探索建立市场出清长效机制,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如此破除无效供给,为有效供给的增加腾出空间,促进实现供需的新平衡,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所谓“立”,就是“立”起有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挺起中国制造业脊梁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所谓降,就是降低企业负担。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如前所述,降低了成本,企业活得下去,才能“立”得起来。
1.0版和2.0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房地产库存显著下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减税降费深入推进,补短板成效显著。
进入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到了3.0版,也就是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3年多的实践证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要害,3年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现在,我们就是要继续巩固前期工作的成果,防止反弹。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根本上还是要靠市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调整。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实施竞争中立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提升产业链水平。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也就是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以生产为起点经过流通、分配到达消费为终点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分通畅,社会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消除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结构性障碍、政府各部门协同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障碍,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历程,不难看出调整优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是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最终落脚点。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